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一、绪论 | 第10-34页 |
(一)问题提出 | 第10-20页 |
1.学生学习评价的问题及具体表现 | 第11-19页 |
2.学生学习评价问题原因分析 | 第19-20页 |
3.分析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表现,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 第20页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第20-24页 |
1.数学素养 | 第20-21页 |
2.数学活动 | 第21-22页 |
3.表现性评价 | 第22-24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24-30页 |
1.关于数学素养的相关研究 | 第24-25页 |
2.关于数学活动的相关研究 | 第25-27页 |
3.关于表现性评价的研究 | 第27-30页 |
(四)研究思路和内容框架 | 第30-31页 |
1.研究思路 | 第30-31页 |
2.内容框架 | 第31页 |
(五)研究基础和研究方法 | 第31-34页 |
1.研究基础 | 第31-32页 |
2.研究方法 | 第32-34页 |
二、数学素养理念下的数学活动及其评价方式 | 第34-56页 |
(一)国际教育中的数学素养发展趋势 | 第34-38页 |
1.PISA、TIMMS数学测评的数学素养分析 | 第34-37页 |
2.数学素养成为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交流的主题 | 第37-38页 |
(二)我国数学教学理念演变中的数学素养分析——基于我国小学数学《课标》历史文献 | 第38-40页 |
1.数学教育使学生学到生存所需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 第39页 |
2.从学生生活和已有经验出发,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 | 第39-40页 |
3.数学学习需要结合各类数学活动,自主探究、思考地构建式学习 | 第40页 |
(三)数学素养理念下的数学活动类型 | 第40-53页 |
1.数学活动的本质 | 第41-42页 |
2.数学活动的类型 | 第42-53页 |
(四)学生数学素养的评价方式 | 第53-54页 |
1.将数学素养转化可观察、可测量的外显表现 | 第53页 |
2.通过表现性评价判断学生的数学素养 | 第53-54页 |
3.依据活动考察学生的素养 | 第54页 |
4.基于问题情境、真实情境考察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 第54页 |
(五)小学数学素养评价的主流趋势 | 第54-56页 |
1.越来越关注学生“高阶思维能力”(“High-order”) | 第55页 |
2.通过学生的表现来评价数学素养 | 第55页 |
3.越来越关注数学活动,数学素养的培养离不开数学活动 | 第55-56页 |
三、基于数学活动的表现性评价任务设计 | 第56-64页 |
(一)数学活动表现任务的类型 | 第56-57页 |
1.“操作”式任务 | 第56-57页 |
2.“作图”式任务 | 第57页 |
3.“计算”式任务 | 第57页 |
4.“陈述”式任务 | 第57页 |
(二)数学活动表现任务特征 | 第57-59页 |
1.“操作”式任务特征 | 第58页 |
2.“作图”式任务特征 | 第58页 |
3.“计算”式任务特征 | 第58页 |
4.“陈述”式任务特征 | 第58-59页 |
(三)数学活动的表现任务设计 | 第59-64页 |
1.数学活动表现目标 | 第59-61页 |
2.数学活动任务描述 | 第61-62页 |
3.数学活动作品形式 | 第62-63页 |
4.数学活动评分规则 | 第63-64页 |
四、表现性评价与数学活动的融合 | 第64-74页 |
(一)在表现任务驱动下学生通过数学活动实现自主探究 | 第64-68页 |
1.“作图”式任务下的“画数学”活动 | 第65-66页 |
2.“操作”式任务下的“操作”数学活动 | 第66-68页 |
(二)在课堂展示中学生阐述作品形成的思维过程 | 第68-69页 |
(三)在课堂互动中通过学业作品对学生表现进行分析和反馈 | 第69-72页 |
1.学生自我评价 | 第71-72页 |
2.教师评价 | 第72页 |
3.同伴评价 | 第72页 |
(四)在点评反馈中提供改进性建议帮助学生实现思维重建 | 第72-74页 |
五、结语与展望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一)著作类 | 第75-76页 |
(二)期刊类 | 第76-77页 |
(三)学位论文 | 第77-78页 |
(四)其他 | 第78-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