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2章 复合式曲轴扭转减振器的结构设计 | 第19-35页 |
2.1 扭转减振器的设计原理及主要影响因数 | 第19-26页 |
2.1.1 曲轴的自由振动分析 | 第19-20页 |
2.1.2 曲轴的强迫振动分析 | 第20-22页 |
2.1.3 曲轴扭转减振器的主要影响因数 | 第22-26页 |
2.2 复合式扭转减振器的设计步骤及主要参数确定 | 第26-29页 |
2.2.1 硅油减振器设计步骤 | 第26页 |
2.2.2 橡胶隔振器设计步骤 | 第26-27页 |
2.2.3 扭转减振器主要参数初定 | 第27-29页 |
2.3 复合式扭转减振器结构尺寸确定 | 第29-34页 |
2.3.1 硅油减振器的结构尺寸确定 | 第30-32页 |
2.3.2 橡胶隔振器结构尺寸参数确定 | 第32-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复合式曲轴扭转减振器的振动及减振性能分析 | 第35-50页 |
3.1 复合式减振器中硅油减振器的减振分析 | 第35-41页 |
3.1.1 硅油材料的力学特性 | 第35-38页 |
3.1.2 硅油减振器的减振性能分析 | 第38-41页 |
3.2 复合式减振器中橡胶隔振器的减振分析 | 第41-47页 |
3.2.1 橡胶材料的减振特性 | 第41-43页 |
3.2.2 橡胶隔振器的减振性能分析 | 第43-47页 |
3.3 硅油—橡胶复合式曲轴扭转减振器的减振特性分析 | 第47-4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4章 基于ANSYS软件的曲轴扭转减振器有限元分析 | 第50-61页 |
4.1 减振器模型建立与ANSYS分析前处理 | 第50-51页 |
4.1.1 复合式扭转减振器的模型建立 | 第50页 |
4.1.2 ANSYS中网格单元与材料属性参数定义 | 第50-51页 |
4.2 复合式扭转减振器的扭转刚度分析 | 第51-56页 |
4.2.1 扭转刚度理论 | 第51-52页 |
4.2.2 静扭转刚度分析与结果后处理 | 第52-56页 |
4.3 复合式扭转减振器的模态分析 | 第56-59页 |
4.3.1 模态分析的有限元理论 | 第56页 |
4.3.2 模态分析与结果后处理 | 第56-59页 |
4.4 复合式扭转减振器的疲劳分析 | 第59-6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5章 复合式曲轴扭转减振器的生产工艺设计 | 第61-74页 |
5.1 复合式扭转减振器中金属件的成型工艺 | 第61-64页 |
5.1.1 金属件的冲压与旋压成型工艺 | 第61-62页 |
5.1.2 金属件热处理工艺与精加工 | 第62-64页 |
5.2 复合式扭转减振器中橡胶隔振器的成型工艺 | 第64-68页 |
5.2.1 橡胶隔振器硫化前脱脂、喷砂与刷胶工艺流程 | 第64-65页 |
5.2.2 橡胶隔振器的硫化成型工艺 | 第65-68页 |
5.3 基于Moldflow软件的硫化橡胶件硫化成型仿真分析 | 第68-70页 |
5.3.1 导入橡胶件模型与网格划分等前处理 | 第68-69页 |
5.3.2 硫化成型分析与后处理 | 第69-70页 |
5.4 复合式扭转减振器中硅油减振器的成型工艺 | 第70-72页 |
5.4.1 硅油减振器的组装与电子束焊工艺 | 第70-71页 |
5.4.2 硅油减振器的加注硅油工艺流程 | 第71-72页 |
5.5 复合式扭转减振器组装工艺设计 | 第72-73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6章 复合式曲轴扭转减振器的性能试验验证 | 第74-81页 |
6.1 复合式扭转减振器中橡胶隔振器的静扭转刚度试验 | 第74-77页 |
6.1.1 静扭转刚度试验台的工作原理 | 第75-76页 |
6.1.2 静扭转刚度试验与结果分析 | 第76-77页 |
6.2 复合式扭转减振器的共振频率试验 | 第77-78页 |
6.2.1 共振频率试验台的工作原理 | 第77页 |
6.2.2 共振频率试验与结果分析 | 第77-78页 |
6.3 复合式扭转减振器的耐久性试验 | 第78-80页 |
6.3.1 耐久性试验台的工作原理 | 第79-80页 |
6.3.2 耐久性试验与结果分析 | 第80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1-83页 |
7.1 本文的总结 | 第81-82页 |
7.2 本课题的展望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