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试验论文--整车试验论文

轿车正面斜角碰撞下后排左侧乘员损伤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18页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10-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5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5页
    1.3 乘用车驾乘人员安全性的研究方法第15-16页
        1.3.1 实验法第15-16页
        1.3.2 计算机仿真法第16页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第16-18页
2 正面碰撞法规简介及驾乘人员伤害评价指标第18-27页
    2.1 正面碰撞法规简介第18-21页
        2.1.1 美国正面碰撞法规第18-19页
        2.1.2 欧洲正面碰撞法规ECE R94第19-21页
        2.1.3 中国正面碰撞标准GB11551第21页
    2.2 驾乘人员伤害评价指标第21-25页
        2.1.1 头部损伤评价指标第22-23页
        2.1.2 颈部损伤评价指标第23-24页
        2.1.3 胸部损伤评价指标第24-25页
        2.1.4 大腿部损伤评价指标第25页
        2.1.5 小腿部损伤评价指标第25页
    2.3 加权伤害准则WIC第25-26页
    2.4 本章小结第26-27页
3 驾乘人员与约束系统建模第27-46页
    3.1 Presys仿真软件的介绍第27-35页
        3.1.1 Presys常用操作简介第29-33页
        3.1.2 Ls-Dyna求解器软件介绍第33-35页
    3.2 整车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验证第35-38页
        3.2.1 整车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35-36页
        3.2.2 有限元整车模型的验证第36-37页
        3.2.3 假人模型的定位第37-38页
    3.3 三点式安全带与安全气囊建模第38-45页
        3.3.1 三点式安全带的创建第38-41页
        3.3.2 安全气囊的创建第41-45页
    3.4 正面斜角碰撞模型的建立第45页
    3.5 本章小结第45-46页
4 轿车正面斜角碰撞刚性壁障后排左侧乘员的损伤特性研究第46-68页
    4.1 整车正面斜角30°碰撞仿真结果分析第46-56页
        4.1.1 整车碰撞后运动形态分析第46-48页
        4.1.2 整车B柱加速度分析第48-49页
        4.1.3 轿车前部变形吸能分析第49-54页
        4.1.4 后排座椅加速度分析第54-56页
    4.2 碰撞角度对后排左侧乘员伤害结果分析第56-67页
        4.2.1 头部伤害特征分析第56-58页
        4.2.2 颈部伤害特征分析第58-61页
        4.2.3 胸部伤害特征分析第61-65页
        4.2.4 腿部伤害特征分析第65-66页
        4.2.5 整体伤害特征分析第66-67页
    4.3 不同碰撞角度对后排左侧乘员伤害结果分析第67页
    4.4 本章小结第67-68页
5 约束系统对后排左侧乘员保护性研究第68-85页
    5.1 安全带对后排左侧乘员保护性研究第68-79页
        5.1.1 假人头部伤害程度对比分析第68-70页
        5.1.2 假人颈部伤害程度对比分析第70-74页
        5.1.3 假人胸部伤害程度对比分析第74-76页
        5.1.4 假人腿部伤害程度对比分析第76-79页
    5.2 安全带保护效果分析第79-80页
    5.3 安全带与SAB气囊共同作用下后排左侧乘员保护性研究第80-83页
        5.3.1 约束系统的优化第81-82页
        5.3.2 优化后分析第82-83页
    5.4 本章小结第83-85页
6 结论与展望第85-87页
    6.1 结论第85页
    6.2 展望第85-87页
参考文献第87-9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90-91页
致谢第91-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位移影响线的桥梁损伤识别及传感器优化布置研究
下一篇:复合式曲轴扭转减振器的减振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