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6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8页 |
(一) 观摩游戏过程中个人的兴趣、困惑与思考 | 第8页 |
(二) 实践中教师对积木作品的利用片面化 | 第8页 |
(三) 积木游戏对幼儿发展具有独特价值 | 第8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8-9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9页 |
(三) 个人意义 | 第9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9-19页 |
(一) 积木游戏 | 第9-16页 |
(二) 作品利用 | 第16-18页 |
(三) 小结 | 第18-19页 |
四、概念界定 | 第19-21页 |
(一) 积木作品 | 第19-20页 |
(二) 利用 | 第20-21页 |
五、研究设计 | 第21-24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二)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21-24页 |
六、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4-26页 |
(一) 研究视角的创新 | 第24页 |
(二) 研究内容的创新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幼儿教师积木作品利用的现状描述 | 第26-55页 |
一、积木作品价值认识的特点 | 第26-34页 |
(一) 固着:发展数科能力 | 第26-27页 |
(二) 发散:五大领域都沾边 | 第27-34页 |
二、作品保留的基本概况 | 第34-41页 |
(一) 场地面积小,开放频率低 | 第35-37页 |
(二) 保留时间短 | 第37-38页 |
(三) 以照片为主要保留形式 | 第38页 |
(四) 保留类型以建筑类作品居多 | 第38-40页 |
(五) 保留数量随年龄增长 | 第40-41页 |
三、教师积木作品收拾/保留的缘由 | 第41-47页 |
(一) 作品收拾的缘由 | 第41-44页 |
(二) 作品保留的缘由 | 第44-47页 |
四、积木作品的两种利用方式 | 第47-55页 |
(一) 普遍化的利用方式 | 第47-51页 |
(二) 融合化的利用方式 | 第51-55页 |
第三章 影响幼儿教师对积木作品利用情况的因素分析 | 第55-64页 |
一、教师层面:教龄、学历、专业与职称 | 第55-56页 |
二、园所层面 | 第56-61页 |
(一) 师幼比 | 第56-57页 |
(二) 教师群体沟通 | 第57-59页 |
(三) 不均的进修机会 | 第59-60页 |
(四) 低质的家园沟通 | 第60-61页 |
三、社会层面 | 第61-64页 |
(一) 职前培训院校的教化 | 第61-62页 |
(二) 传统文化的熏陶 | 第62-63页 |
(三) 教育法规政策的宣传 | 第63-64页 |
第四章 促进幼儿教师积木作品的最优化利用 | 第64-76页 |
一、对积木作品利用的反思 | 第64-66页 |
(一) 越复杂越好?——辩证看待作品的复杂与简单 | 第64页 |
(二) 孰轻孰重?——结果与过程相互促进 | 第64-65页 |
(三) 利用的目的何为?——以幼儿的发展为立足点 | 第65-66页 |
二、对幼儿教师利用积木作品的建议 | 第66-76页 |
(一) 教师层面 | 第66-70页 |
1. 开放式空间,共享场地、材料、经验 | 第66-67页 |
2. 弹性时间,支持幼儿完善作品 | 第67页 |
3. 兼顾幼儿意愿与发展中的关键经验,多形式保留作品 | 第67-68页 |
4. 立足幼儿发展,延伸作品用途 | 第68-70页 |
(二) 园所层面 | 第70-73页 |
1. 适当减负,扩大教师自主权 | 第70-71页 |
2. 建立互惠互利的游戏共同体,提供多样的学习交流机会 | 第71-72页 |
3. 基于互联网+,构建多层次积木游戏资源库 | 第72-73页 |
4. 多方并举,更新家长积木游戏观 | 第73页 |
(三) 社会层面 | 第73-76页 |
1. 优化课程安排,提升教师的游戏素养 | 第73-74页 |
2. 加大宣传,转变大众对积木价值的认识 | 第74-76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76-77页 |
一、研究方法的反思 | 第76页 |
二、研究内容的反思 | 第76页 |
三、研究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2页 |
附录一 幼儿教师积木游戏调查问卷 | 第82-86页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第86-87页 |
附录三 积木作品观察记录表 | 第87-88页 |
附录四 教师积木作品保留/收拾缘由编码举例 | 第88-90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