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概念教学效果分析--从中学物理与大学物理教学衔接的角度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7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7-8页 |
1.2.1 对教学内容衔接方面的研究 | 第7-8页 |
1.2.2 对教学方式衔接方面的研究 | 第8页 |
1.2.3 对考核模式衔接方面的研究 | 第8页 |
1.3 研究意义和方法 | 第8-9页 |
1.3.1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9页 |
1.4 理论基础 | 第9-10页 |
1.4.1 建构主义理论 | 第9-10页 |
1.4.2 学习迁移理论 | 第10页 |
1.5 研究内容和对象 | 第10-12页 |
第2章 静电场部分知识分析 | 第12-27页 |
2.1 电荷 | 第12-15页 |
2.2 库仑定律 | 第15-18页 |
2.3 电场和电通量 | 第18-22页 |
2.4 电势和电势能 | 第22-27页 |
第3章 磁场部分知识分析 | 第27-33页 |
3.1 磁通量 | 第27-28页 |
3.2 安培力 | 第28-29页 |
3.3 洛伦兹力 | 第29-33页 |
第4章 电磁感应部分知识分析 | 第33-37页 |
4.1 电磁感应 | 第33-35页 |
4.2 楞次定律 | 第35-37页 |
第5章 光学部分知识分析 | 第37-47页 |
5.1 光的干涉 | 第37-43页 |
5.2 光的衍射 | 第43-47页 |
第6章 结论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