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青少年心理学论文

中职生心理韧性、社会支持与手机依赖关系的研究

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4页
引言第7-8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8-16页
    1.1 心理韧性研究现状第8-10页
        1.1.1 心理韧性(resilience)的定义第8-9页
        1.1.2 心理韧性模型第9页
        1.1.3 心理韧性的相关研究第9-10页
        1.1.4 心理韧性的作用第10页
    1.2 社会支持研究现状第10-12页
        1.2.1 社会支持的定义第10-11页
        1.2.2 社会支持的作用第11-12页
    1.3 手机依赖研究现状第12-14页
        1.3.1 手机依赖的定义第12页
        1.3.2 手机依赖的相关理论第12-13页
        1.3.3 手机依赖的影响因素第13-14页
        1.3.4 手机依赖的相关研究第14页
    1.4 心理韧性、社会支持与手机依赖的相关研究第14-16页
        1.4.1 心理韧性对手机依赖的影响研究第14-15页
        1.4.2 社会支持对手机依赖的影响研究第15页
        1.4.3 心理韧性和社会支持的影响研究第15-16页
第2章 问题提出第16-18页
    2.1 研究目的第16页
    2.2 研究内容第16页
    2.3 研究假设第16-17页
    2.4 研究意义第17-18页
        2.4.1 理论意义第17页
        2.4.2 实践意义第17-18页
第3章 研究设计第18-21页
    3.1 研究对象第18页
    3.2 研究方法第18-19页
        3.2.1 文献分析法第18-19页
        3.2.2 问卷调查法配合访谈法第19页
    3.3 研究工具第19-20页
    3.4 统计方法第20页
    3.5 研究过程第20-21页
第4章 研究结果第21-33页
    4.1 中职生手机使用现状研究第21-23页
        4.1.1 中职生手机使用状况第21-22页
        4.1.2 中职生手机依赖状况第22-23页
    4.2 中职生手机依赖影响性因素的差异研究第23-26页
        4.2.1 中职生手机依赖在性别上的差异检验第23页
        4.2.2 中职生手机依赖在独生/非独生子女上的差异检验第23-24页
        4.2.3 中职生手机依赖在不同年级上的差异检验第24-25页
        4.2.4 中职生手机依赖在不同班别上的差异检验第25页
        4.2.5 中职生手机依赖在不同居住地上的差异检验第25-26页
        4.2.6 中职生手机依赖在住宿/非住宿生上的差异检验第26页
    4.3 中职生心理韧性与社会支持在不同手机依赖组的差异研究第26-27页
        4.3.1 中职生心理韧性在不同程度手机依赖组的差异检验第26-27页
        4.3.2 中职生社会支持在不同程度手机依赖组的差异检验第27页
    4.4 中职生心理韧性、社会支持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第27-29页
        4.4.1 中职生手机依赖与心理韧性的相关分析第27-28页
        4.4.2 中职生手机依赖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第28页
        4.4.3 中职生心理韧性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第28-29页
    4.5 中职生心理韧性、社会支持与手机依赖的回归分析第29-30页
    4.6 中职生心理韧性、社会支持与手机依赖的中介作用检验第30-33页
第5章 分析与讨论第33-39页
    5.1 中职生手机使用情况分析第33-35页
    5.2 中职生手机依赖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第35-36页
    5.3 中职生心理韧性、社会支持与手机依赖的相关分析第36-37页
    5.4 中职生心理韧性对社会支持与手机依赖的中介作用分析第37-38页
    5.5 访谈结果分析第38-39页
第6章 研究结论第39-40页
第7章 教育建议第40-42页
第8章 研究创新、不足及展望第42-43页
    8.1 研究创新第42页
    8.2 研究不足及展望第42-43页
参考文献第43-46页
附录1 手机依赖指数量表(MPAI)第46-47页
附录2 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第47-48页
附录3 心理韧性问卷(胡月琴,甘怡群编制)第48-49页
致谢第49-51页
附件第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解读人际取向人格特质:来自ERP的证据
下一篇:父母对儿童社会退缩行为信念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