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5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4 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15-16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6页 |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16-19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5.2 本文主要研究创新点 | 第17-19页 |
第2章 绩效管理理论综述 | 第19-30页 |
2.1 绩效管理相关研究 | 第19-24页 |
2.1.1 绩效的含义 | 第19-21页 |
2.1.2 绩效的基本性质 | 第21页 |
2.1.3 绩效考核的含义 | 第21页 |
2.1.4 绩效管理的含义 | 第21-22页 |
2.1.5 影响绩效管理的因素 | 第22-23页 |
2.1.6 绩效管理的流程 | 第23-24页 |
2.2 绩效管理方法研究 | 第24-29页 |
2.2.1 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 Card,BSC) | 第24-25页 |
2.2.2 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MBO) | 第25-26页 |
2.2.3 关键绩效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KPI) | 第26-27页 |
2.2.4 360度绩效考核 | 第27-28页 |
2.2.5 基于经济增加值的价值管理 | 第28页 |
2.2.6 述职听证法 | 第28-2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国家电网公司绩效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30-34页 |
3.1 国家电网公司简介 | 第30页 |
3.2 国家电网公司绩效管理实践 | 第30-31页 |
3.3 国家电网公司绩效管理问题的分析 | 第31-33页 |
3.3.1 绩效管理指标体系与公司战略关联度低 | 第31-32页 |
3.3.2 绩效管理和实际工作内容没有紧密结合 | 第32页 |
3.3.3 绩效管理激励约束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 第32-33页 |
3.3.4 绩效管理过程监控不到位 | 第3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4章 国家电网公司绩效管理体系设计 | 第34-51页 |
4.1 设计思路和体系框架 | 第34-35页 |
4.2 构建基于发展战略的关键绩效指标体系 | 第35-40页 |
4.2.1 构建方法 | 第35页 |
4.2.3 构建实例 | 第35-40页 |
4.3 构建基于绩效看板的过程监控体系 | 第40-42页 |
4.3.1 构建方法 | 第41-42页 |
4.3.2 监控的实施步骤 | 第42页 |
4.4 建立“四级四类”的绩效评价体系 | 第42-46页 |
4.4.1 绩效评价等级的划分 | 第42-43页 |
4.4.2 绩效评价方式的类别及评价方法 | 第43-46页 |
4.5 建立多维度的绩效结果应用体系 | 第46-47页 |
4.5.1 绩效结果在薪酬分配方面的应用 | 第46页 |
4.5.2 绩效考核结果在人力资源其他领域方面的应用 | 第46-47页 |
4.6 建立职责清晰、协同高效的绩效组织体系 | 第47-49页 |
4.6.1 层层成立绩效管理委员会 | 第47-48页 |
4.6.2 明确各级专业部门和班组的绩效管理职责 | 第48页 |
4.6.3 实行绩效经理人制度 | 第48-49页 |
4.7 构建科学的绩效管理工作成效评价体系 | 第49-50页 |
4.7.1 评价体系内容 | 第49-50页 |
4.7.2 评价方式及结果应用 | 第50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5章 国家电网公司各类人员绩效管理模式 | 第51-60页 |
5.1 一线班组员工绩效管理模式 | 第51-57页 |
5.1.1 “工作积分制”的设计思路 | 第51页 |
5.1.2 工作积分的确定 | 第51-56页 |
5.1.3 “工作积分制”的评价方式 | 第56-57页 |
5.2 管理机关人员绩效管理模式框架 | 第57-58页 |
5.3 企业负责人绩效管理模式框架 | 第58-5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6章 国家电网公司绩效管理体系建设要点 | 第60-62页 |
6.1 领导重视、有力推动 | 第60页 |
6.2 准确把握绩效管理实施原则 | 第60页 |
6.3 创造良好的绩效氛围 | 第60-61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2-63页 |
6.1 总结 | 第62页 |
6.2 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作者简介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