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桥涵工程论文--勘测、设计与计算论文--桥涵设计论文

自锚式悬索—斜拉组合体系桥合理成桥状态及参数分析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7页
    1.1 引言第9-10页
    1.2 悬索—斜拉组合体系桥的发展现状第10-16页
        1.2.1 组合体系的发展历程第10-14页
        1.2.2 悬索—斜拉组合体系的构造及施工第14-15页
        1.2.3 悬索—斜拉组合体系的受力特点第15-16页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6-17页
第二章 悬索桥与斜拉桥计算理论第17-27页
    2.1 悬索桥计算理论第17-20页
    2.2 悬索桥合理成桥状态的计算方法第20-21页
    2.3 斜拉桥合理成桥状态的计算方法第21-23页
    2.4 悬索—斜拉协作体系桥合理成桥状态计算理论第23-27页
        2.4.1 力学计算图示第23-24页
        2.4.2 悬索部分合理成桥状态的确定第24-26页
        2.4.3 斜拉桥部分合理成桥状态的确定第26页
        2.4.4 整体模型最终合理成桥状态的确定第26-27页
第三章 自锚式悬索—斜拉组合体系桥合理成桥状态的分步计算方法第27-53页
    3.1 依托工程简介第27-30页
        3.1.1 工程概况第27-29页
        3.1.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29-30页
    3.2 合理成桥状态的确定原则第30-31页
    3.3 分步成桥计算方法概述第31-35页
    3.4 自锚式悬索段合理成桥状态计算方法第35-46页
        3.4.1 自锚式悬索体系的参数计算第36-38页
        3.4.2 自锚式悬索部分简化的初始平衡状态分析第38-44页
        3.4.3 自锚式悬索段精确的初始平衡状态分析第44页
        3.4.4 自锚式悬索段整体结构的初始平衡状态分析第44-46页
    3.5 斜拉段合理成桥状态的计算方法第46-49页
        3.5.1 使用弯曲能量最小法初步确定斜拉索力第46-47页
        3.5.2 使用影响矩阵法进行索力调整第47-49页
        3.5.3 进行非线性迭代确定斜拉索索力第49页
    3.6 组合体系合理成桥状态的计算方法第49-51页
    3.7 小结第51-53页
第四章 自锚式悬索—斜拉组合体系桥的影响参数分析第53-74页
    4.1 部分参数研究结论第53-55页
        4.1.1 全桥约束形式第53-54页
        4.1.2 主跨截面高度第54-55页
        4.1.3 斜拉索间距第55页
    4.2 副塔倾角第55-64页
        4.2.1 副塔倾角工况介绍第55-56页
        4.2.2 三种工况成桥状态索力对比分析第56-61页
        4.2.3 三种工况成桥状态主梁内力对比分析第61-64页
    4.3 悬索主缆矢跨比第64-73页
        4.3.1 矢跨比工况介绍第64-66页
        4.3.2 三种工况成桥状态索力对比分析第66-70页
        4.3.3 三种工况成桥状态主梁内力对比分析第70-73页
    4.4 小结第73-74页
结论与展望第74-76页
    结论第74-75页
    展望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7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79-80页
致谢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提高青海省沥青路面耐久性的技术措施研究
下一篇:基于运行速度的立交线形设计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