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大产业集团绩效评价体系改进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页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2章 企业绩效评价相关理论及方法 | 第18-26页 |
2.1 企业绩效评价内涵 | 第18-19页 |
2.2 企业绩效评价相关方法 | 第19-23页 |
2.2.1 财务指标评价方法 | 第19-20页 |
2.2.2 EVA评价方法 | 第20页 |
2.2.3 平衡计分卡理论 | 第20-21页 |
2.2.4 绩效评价理论比较 | 第21-23页 |
2.3 绩效评价重要性 | 第23-25页 |
2.3.1 战略目标的重要性 | 第23-24页 |
2.3.2 实现人力资源管理 | 第24-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燕大产业集团绩效评价体系现状 | 第26-37页 |
3.1 燕大产业集团概况 | 第26-30页 |
3.1.1 集团基本情况 | 第26-27页 |
3.1.2 集团运营情况 | 第27-28页 |
3.1.3 绩效评价对象情况 | 第28-30页 |
3.2 燕大产业集团绩效评价现状 | 第30-34页 |
3.2.1 绩效评价发展历程 | 第30-31页 |
3.2.2 现有绩效评价基本流程 | 第31-32页 |
3.2.3 现有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第32-34页 |
3.3 现有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 第34-36页 |
3.3.1 未能体现战略目标 | 第34页 |
3.3.2 财务指标权重过大 | 第34页 |
3.3.3 评价意义未能明确 | 第34-35页 |
3.3.4 评价过程不够完善 | 第35-3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燕大产业集团绩效评价体系的改进设计 | 第37-51页 |
4.1 燕大产业集团绩效评价体系基本要素 | 第37-38页 |
4.1.1 指导思想 | 第37页 |
4.1.2 评价方法 | 第37-38页 |
4.1.3 战略目标 | 第38页 |
4.2 基于平衡计分卡评价体系改进方案 | 第38-41页 |
4.2.1 评价体系内容 | 第38-39页 |
4.2.2 模型改进方案 | 第39-41页 |
4.3 改进后绩效评价指标分析 | 第41-46页 |
4.3.1 财务指标分析 | 第41-42页 |
4.3.2 客户指标分析 | 第42-43页 |
4.3.3 内部流程指标分析 | 第43-44页 |
4.3.4 学习与成长指标分析 | 第44-45页 |
4.3.5 创新与责任指标分析 | 第45-46页 |
4.4 评价指标权重 | 第46-5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5章 燕大产业集团新绩效评价体系的实施与保障 | 第51-62页 |
5.1 燕大产业集团绩效评价统计、分析与确定 | 第51-55页 |
5.1.1 绩效评价准备工作 | 第51-53页 |
5.1.2 绩效评价实施步骤 | 第53-54页 |
5.1.3 绩效评价结果确定 | 第54-55页 |
5.2 燕大产业集团绩效评价反馈 | 第55-59页 |
5.2.1 绩效评价的激励 | 第55-56页 |
5.2.2 绩效评价的反馈 | 第56-57页 |
5.2.3 绩效评价的申诉 | 第57-59页 |
5.3 燕大产业集团绩效结果应用建议 | 第59-60页 |
5.3.1 报酬分配与调整 | 第59页 |
5.3.2 岗位流动与晋升 | 第59页 |
5.3.3 培训与发展计划 | 第59-60页 |
5.4 燕大产业集团绩效评价实施的保障措施 | 第60-61页 |
5.4.1 建立相适应的薪酬发放制度 | 第60页 |
5.4.2 做好组织宣传与教育工作 | 第60-61页 |
5.4.3 建立顺畅的沟通渠道 | 第61页 |
5.4.4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 第6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