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LNG概述 | 第12页 |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13-16页 |
1.3.1 LNG气瓶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13-15页 |
1.3.2 气瓶绝热性能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15-16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5 本文主要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2章 高真空多层绝热性能的理论分析 | 第18-28页 |
2.1 高真空多层绝热影响因素 | 第18页 |
2.2 高真空多层绝热理论计算模型 | 第18-21页 |
2.3 建立多层绝热结构模型 | 第21-23页 |
2.3.1 辐射换热 | 第22页 |
2.3.2 残余气体导热 | 第22页 |
2.3.3 层间固体导热 | 第22-23页 |
2.4 数值计算及分析 | 第23-26页 |
2.4.1 多层绝热系统的温度分布 | 第23-24页 |
2.4.2 真空度对绝热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24-25页 |
2.4.3 导热系数随绝热层数的变化 | 第25-26页 |
2.4.4 固体导热对绝热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2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第3章 LNG气瓶内压力、蒸发率及漏热量的实验研究 | 第28-44页 |
3.1 实验装置介绍 | 第28-32页 |
3.1.1 气瓶 | 第28-30页 |
3.1.2 气体质量流量计 | 第30页 |
3.1.3 压力变送器 | 第30-31页 |
3.1.4 数据采集仪 | 第31-32页 |
3.2 实验原理 | 第32-36页 |
3.2.1 自然升压法 | 第32-33页 |
3.2.2 蒸汽流量法 | 第33-34页 |
3.2.3 表面温度法 | 第34-36页 |
3.3 实验步骤 | 第36页 |
3.4 实验数据与分析 | 第36-42页 |
3.4.1 气瓶升压的实验结果 | 第36-38页 |
3.4.2 气瓶蒸发率的实验结果 | 第38-41页 |
3.4.3 表面温度法的实验结果 | 第41-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4章 气瓶自然升压和无损储存的理论分析 | 第44-52页 |
4.1 低温液体无损储存时的传热模型 | 第44-45页 |
4.2 无损储存计算模型的选择 | 第45页 |
4.3 饱和均质模型的建立 | 第45-46页 |
4.4 蓄压时间的计算 | 第46-47页 |
4.5 自然升压法的计算 | 第47-50页 |
4.6 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的比较 | 第50-51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5章 LNG气瓶温度场模拟及漏热分析 | 第52-62页 |
5.1 有限元法和ANSYS软件简介 | 第52页 |
5.2 气瓶传热特性 | 第52-54页 |
5.2.1 筒体(多层绝热体)的传热 | 第52-53页 |
5.2.2 颈管的传热 | 第53页 |
5.2.3 支撑与管道的传热 | 第53-54页 |
5.3 LNG气瓶传热数值模拟分析 | 第54-56页 |
5.3.1 气瓶结构及材料物性 | 第54-55页 |
5.3.2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55-56页 |
5.3.3 数学模型 | 第56页 |
5.3.4 边界条件的加载 | 第56页 |
5.4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56-61页 |
5.4.1 数值模拟温度分布 | 第56-57页 |
5.4.2 不同充满率下整体温度场分布 | 第57-59页 |
5.4.3 数值模拟与实验结果的比较分析 | 第59页 |
5.4.4 不同高径比的传热模型 | 第59-6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