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世界各国中等教育概况论文--中国论文

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困境及对策研究--基于贵阳市案例学校调查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9-21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9-10页
    1.2 核心概念界定第10-11页
        1.2.1 合作第10-11页
        1.2.2 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第11页
    1.3 文献综述第11-18页
        1.3.1 国外研究第11-15页
        1.3.2 国内研究第15-18页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第18页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8-19页
        1.4.1 研究目的第18-19页
        1.4.2 研究意义第19页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9-21页
        1.5.1 研究思路第19页
        1.5.2 研究方法第19-21页
第二章 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理论探索第21-28页
    2.1 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发展历程第21-22页
    2.2 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基本理念第22-25页
        2.2.1 合作是促进学校发展的方式第23页
        2.2.2 合作是融合理论与实践的桥梁第23-24页
        2.2.3 合作是创新教师教育模式的动力第24页
        2.2.4 合作是促进教师教学发展的途径第24-25页
    2.3 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理论基础第25-28页
        2.3.1 对话理论第25页
        2.3.2 行动研究理论第25-26页
        2.3.3 反思理论第26-28页
第三章 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现状调查第28-40页
    3.1 调查背景第28-29页
    3.2 调查目的第29页
    3.3 调查方法第29-30页
        3.3.1 访谈法第29页
        3.3.2 非参与性观察法第29-30页
    3.4 调查过程第30页
        3.4.1 资料的收集第30页
        3.4.2 资料整理及分析第30页
    3.5 调查结果第30-40页
        3.5.1 合作方式:形式大于内容第30-33页
        3.5.2 合作态度:意识与情感、行为脱节第33-35页
        3.5.3 合作动机不够强第35-36页
        3.5.4 合作频率较低第36-37页
        3.5.5 合作时间存在局限性第37-38页
        3.5.6 合作制度不健全第38-40页
第四章 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现实困境与分析第40-47页
    4.1 组织困境第40-42页
        4.1.1 缺失有效的合作组织平台第40页
        4.1.2 合作存在表面化现象第40-41页
        4.1.3 教育行政部门未能发挥积极作用第41-42页
    4.2 人力困境第42-45页
        4.2.1 大学与中小学的主体差异性第42-43页
        4.2.2 中小学教师层面第43-44页
        4.2.3 高校教师层面第44-45页
    4.3 制度困境第45-47页
        4.3.1 政策法规的空白第45页
        4.3.2 评价机制不完善第45-46页
        4.3.3 资金保障缺失第46页
        4.3.4 缺少合作时间第46-47页
第五章 提升大学与中小学合作水平的策略第47-55页
    5.1 合作基础:建立共同的合作原则和目标第47-48页
    5.2 合作关键:教师角色定位第48-52页
        5.2.1 行动者——中小学教师第48-50页
        5.2.2 专业引领者——大学教师第50-51页
        5.2.3 组织协调者——学校第51-52页
    5.3 合作动力:采取因地制宜的合作模式第52-53页
    5.4 合作保障:建立必要的合作机制第53-55页
结语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61页
附录一第61-62页
附录二第62-63页
后记第63-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中生科学素养和物理科学素养的调查研究--以贵阳市为例
下一篇:六年级学生对简易方程理解水平的研究--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