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困境及对策研究--基于贵阳市案例学校调查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0-11页 |
1.2.1 合作 | 第10-11页 |
1.2.2 大学与中小学合作 | 第11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1.3.1 国外研究 | 第11-15页 |
1.3.2 国内研究 | 第15-18页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8页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8-19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18-19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19页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9-21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理论探索 | 第21-28页 |
2.1 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发展历程 | 第21-22页 |
2.2 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基本理念 | 第22-25页 |
2.2.1 合作是促进学校发展的方式 | 第23页 |
2.2.2 合作是融合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 第23-24页 |
2.2.3 合作是创新教师教育模式的动力 | 第24页 |
2.2.4 合作是促进教师教学发展的途径 | 第24-25页 |
2.3 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理论基础 | 第25-28页 |
2.3.1 对话理论 | 第25页 |
2.3.2 行动研究理论 | 第25-26页 |
2.3.3 反思理论 | 第26-28页 |
第三章 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现状调查 | 第28-40页 |
3.1 调查背景 | 第28-29页 |
3.2 调查目的 | 第29页 |
3.3 调查方法 | 第29-30页 |
3.3.1 访谈法 | 第29页 |
3.3.2 非参与性观察法 | 第29-30页 |
3.4 调查过程 | 第30页 |
3.4.1 资料的收集 | 第30页 |
3.4.2 资料整理及分析 | 第30页 |
3.5 调查结果 | 第30-40页 |
3.5.1 合作方式:形式大于内容 | 第30-33页 |
3.5.2 合作态度:意识与情感、行为脱节 | 第33-35页 |
3.5.3 合作动机不够强 | 第35-36页 |
3.5.4 合作频率较低 | 第36-37页 |
3.5.5 合作时间存在局限性 | 第37-38页 |
3.5.6 合作制度不健全 | 第38-40页 |
第四章 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现实困境与分析 | 第40-47页 |
4.1 组织困境 | 第40-42页 |
4.1.1 缺失有效的合作组织平台 | 第40页 |
4.1.2 合作存在表面化现象 | 第40-41页 |
4.1.3 教育行政部门未能发挥积极作用 | 第41-42页 |
4.2 人力困境 | 第42-45页 |
4.2.1 大学与中小学的主体差异性 | 第42-43页 |
4.2.2 中小学教师层面 | 第43-44页 |
4.2.3 高校教师层面 | 第44-45页 |
4.3 制度困境 | 第45-47页 |
4.3.1 政策法规的空白 | 第45页 |
4.3.2 评价机制不完善 | 第45-46页 |
4.3.3 资金保障缺失 | 第46页 |
4.3.4 缺少合作时间 | 第46-47页 |
第五章 提升大学与中小学合作水平的策略 | 第47-55页 |
5.1 合作基础:建立共同的合作原则和目标 | 第47-48页 |
5.2 合作关键:教师角色定位 | 第48-52页 |
5.2.1 行动者——中小学教师 | 第48-50页 |
5.2.2 专业引领者——大学教师 | 第50-51页 |
5.2.3 组织协调者——学校 | 第51-52页 |
5.3 合作动力:采取因地制宜的合作模式 | 第52-53页 |
5.4 合作保障:建立必要的合作机制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附录一 | 第61-62页 |
附录二 | 第62-63页 |
后记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