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6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0-12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1.3.1 实践意义 | 第14-15页 |
1.3.2 理论意义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6-23页 |
2.1 国外研究回顾 | 第16-18页 |
2.1.1 阶层的划分 | 第16页 |
2.1.2 社会流动 | 第16-17页 |
2.1.3 教育与阶层流动的关系 | 第17-18页 |
2.2 国内研究回顾 | 第18-21页 |
2.2.1 阶层划分与流动 | 第18-19页 |
2.2.2 教育获得 | 第19-20页 |
2.2.3 受教育与阶层流动的关系 | 第20-21页 |
2.3 总结与评价 | 第21-23页 |
第三章 研究思路与研究设计 | 第23-35页 |
3.1 研究思路 | 第23页 |
3.2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23-24页 |
3.3 理论基础 | 第24-26页 |
3.4 概念界定 | 第26-29页 |
3.4.1 民族地区 | 第26页 |
3.4.2 农村居民 | 第26-27页 |
3.4.3 受教育水平 | 第27-28页 |
3.4.4 阶层流动 | 第28-29页 |
3.5 研究假设 | 第29-32页 |
3.5.1 受教育水平的获得:宏观社会背景的影响 | 第29-30页 |
3.5.2 受教育水平对阶层流动的影响:基于职业类型的阶层评价方式 | 第30页 |
3.5.3 受教育水平与阶层流动的双向互动:以代际传递为视角 | 第30-32页 |
3.6 研究方法 | 第32-33页 |
3.7 研究框架 | 第33-35页 |
第四章 调查结果的描述统计 | 第35-45页 |
4.1 样本抽取方式 | 第35页 |
4.2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第35-37页 |
4.3 调查对象受教育情况分析 | 第37-39页 |
4.3.1 年龄与受教育水平 | 第37-38页 |
4.3.2 改革前后入学的受教育水平 | 第38-39页 |
4.3.3 受访者受教育水平及其父亲的受教育水平 | 第39页 |
4.4 调查对象工作经历特征分析 | 第39-42页 |
4.4.1 年龄分布与工作经历状况 | 第40-41页 |
4.4.2 第一份非农工作与最近一份非农工作的单位或公司类型 | 第41页 |
4.4.3 受访者的工作经历、受访者14岁时其父亲的工作状况 | 第41-42页 |
4.5 调查对象的受教育水平、工作经历与其子女的受教育水平、工作经历 | 第42-43页 |
4.5.1 受访者平均受教育水平与子女平均受教育水平的对比 | 第42-43页 |
4.5.2 受访者工作经历及其子女的工作经历对比 | 第43页 |
4.6 受教育水平与工作经历特征的对比总结 | 第43-45页 |
第五章 假设检验 | 第45-59页 |
5.1 相关概念和操作过程说明 | 第45-46页 |
5.1.1 社会经济地位指数 | 第45-46页 |
5.1.2 相关性系数与假设验证方式 | 第46页 |
5.2 受教育水平与职业变动的相关性分析 | 第46-56页 |
5.2.1 样本受教育水平显著性检验 | 第46-47页 |
5.2.2 受教育水平与工作经历的相关性分析 | 第47-50页 |
5.2.3 受教育水平与阶层流动的代际联系 | 第50-56页 |
5.3 结果 | 第56-59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 | 第59-71页 |
6.1 结论 | 第59-64页 |
6.1.1 民族地区农村居民的受教育水平与阶层地位等级存在正向相关关系 | 第59页 |
6.1.2 民族地区农村居民的受教育水平在代际之间缺乏显著性相关关系 | 第59-60页 |
6.1.3 民族地区农村居民阶层流动类型差异明显 | 第60-64页 |
6.2 讨论 | 第64-69页 |
6.2.1 教育的反功能:对教育公平的分析 | 第65-66页 |
6.2.2 再生产:对民族地区农村社会阶层固化趋势的思考 | 第66-68页 |
6.2.3 教育发展:确保民族地区独特性基础上的实质公平 | 第68-69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附录 | 第74-79页 |
致谢 | 第79-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