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4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6-17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6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四节 研究不足和可能的创新点 | 第17-18页 |
一、研究的不足 | 第17页 |
二、可能的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互联网+”医疗服务可及性的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第一节 “互联网+”医疗的相关概念 | 第18-19页 |
一、“互联网+”的定义 | 第18页 |
二、“互联网+”医疗的内涵界定 | 第18页 |
三、医疗服务可及性的定义 | 第18-19页 |
第二节 “互联网+”医疗服务可及性的相关理论 | 第19-21页 |
一、彼得大卫的可及性理论 | 第19页 |
二、公共产品理论 | 第19-21页 |
第三章 医疗服务供给系统可及性存在的问题 | 第21-25页 |
第一节 医疗卫生支出由总量失衡向结构性失衡转变 | 第21-22页 |
第二节 医疗资源的结构性失衡 | 第22-23页 |
一、医疗资源垂直失衡 | 第22页 |
二、医疗资源横向失衡 | 第22-23页 |
第三节 结构性失衡约束条件:资源流动中心化 | 第23-25页 |
一、人员流动制度系统 | 第23-24页 |
二、分级诊疗制度系统 | 第24页 |
三、医疗保险制度系统 | 第24-25页 |
第四章 “互联网+”医疗的发展现状 | 第25-29页 |
第一节 我国“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历程 | 第25页 |
第二节 我国“互联网+”医疗的行业现状 | 第25-29页 |
一、“互联网+”医疗的资本市场规模 | 第25-27页 |
二、在线医疗与移动医疗的发展状况对比 | 第27页 |
三、当前“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形态 | 第27-29页 |
第五章 “互联网+”医疗供给模式可及性与案例分析 | 第29-41页 |
第一节 “互联网+”医疗与非系统创新 | 第29-33页 |
一、免费网上挂号与医疗服务可及性 | 第29-30页 |
二、网络预约挂号模式从两方面提升了医疗服务的可及性 | 第30-31页 |
三、案例分析—北京市预约挂号统一平台 | 第31-33页 |
第二节 “互联网+”医疗与局部系统创新 | 第33-34页 |
一、分级诊疗与资源分配 | 第33页 |
二、“互联网+分级诊疗”资源下沉与医疗可及性 | 第33页 |
三、案例分析-河南首家DTP模式互联网医院 | 第33-34页 |
第三节 “互联网+”医疗与颠覆性系统创新 | 第34-36页 |
一、发挥互联网医师培训平台的作用 | 第35页 |
二、促进分级诊疗系统建设 | 第35页 |
三、组建基于远程协作网的医疗联合体 | 第35-36页 |
第四节 “互联网+医疗”全球就医模式案例分析—微医 | 第36-41页 |
一、微医的发展历史及现况 | 第36页 |
二、微医的主要的业务运营板块 | 第36-38页 |
三、乌镇互联网医院 | 第38-39页 |
四、微医的运营模式 | 第39页 |
五、微医的两大应用平台与医疗可及性 | 第39-41页 |
第六章 提高“互联网+”医疗服务可及性的政策建议 | 第41-46页 |
第一节 “互联网+”医疗服务发展面临的困境 | 第41-43页 |
一、“互联网+”医疗行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 第41页 |
二、行业许可和技术标准缺失 | 第41页 |
三、配套政策的缺失 | 第41-42页 |
四、医疗信息孤岛现象严重 | 第42-43页 |
五、民众网络化就医接受度不够 | 第43页 |
第二节 提高“互联网+”医疗服务可及性的政策分析 | 第43-46页 |
一、贯彻落实“互联网+”医疗服务领域开放政策 | 第43页 |
二、规范技术标准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 | 第43-44页 |
三、完善医疗数据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 第44-45页 |
四、构建“互联网+”医疗服务支付体系 | 第45-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