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9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2-13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2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第二章 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 第13-21页 |
一、人文教育的内涵 | 第13-17页 |
(一) 传统人文教育 | 第13-16页 |
(二) 现代人文教育 | 第16-17页 |
二、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 第17-21页 |
(一) 高中古诗词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的意义 | 第17-20页 |
(二) 高中古诗词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的原则 | 第20-21页 |
第三章 七台河市高中古诗词教学中人文教育的调查 | 第21-35页 |
一、调查对象 | 第21页 |
二、调查情况概述 | 第21-29页 |
(一) 在古诗词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的学生情况调查 | 第22-25页 |
(二) 在古诗词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的教师情况调查 | 第25-29页 |
三、七台河市高中古诗词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取得的成就 | 第29-32页 |
(一) 教师先进的人文教育理念 | 第29-30页 |
(二) 教学环境中的人文关怀 | 第30-31页 |
(三) 古诗词吟诵中的人文色彩 | 第31-32页 |
(四) 运用多媒体营造人文教育氛围 | 第32页 |
四、七台河市高中古诗词教学中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32-35页 |
(一) 偏重知识传授,忽视情感启发 | 第32-33页 |
(二) 教学设计刻板,缺乏灵活性 | 第33-34页 |
(三) 教学内容陈旧,缺少拓展延伸 | 第34页 |
(四) 学生态度消极,缺少热忱 | 第34-35页 |
第四章 七台河市高中古诗词教学中人文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5-41页 |
一、从教师的角度进行分析 | 第35-38页 |
(一) 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 | 第35-36页 |
(二) 教师的文化素养有待提高 | 第36-37页 |
(三) 教学方法单一 | 第37-38页 |
二、从学生的角度进行分析 | 第38-41页 |
(一) 学生不重视人文素养的提升 | 第38-39页 |
(二) 学生缺乏深入的体味和思考 | 第39-40页 |
(三) 思维僵化,探究意识不强烈 | 第40-41页 |
第五章 七台河市高中古诗词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质量提升的策略 | 第41-53页 |
一、结合课标,充分挖掘文本中的真善美 | 第41-43页 |
(一) 体会真挚的情感 | 第41-42页 |
(二) 品味至善的理想人格 | 第42-43页 |
(三) 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 第43页 |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思想情感共鸣 | 第43-45页 |
(一) 借助教学媒介,创设氛围 | 第43-44页 |
(二) 通过想象,创设意境 | 第44-45页 |
(三) 激活思维,在情境中顿悟 | 第45页 |
三、平等对话,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 第45-47页 |
(一) 学生与文本的平等对话 | 第45-46页 |
(二) 学生与教师的平等对话 | 第46-47页 |
四、系统归纳,突出教学重点 | 第47-48页 |
(一) 及时归纳总结 | 第47-48页 |
(二)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 | 第48页 |
五、课外延伸,贴近学生的生活 | 第48-51页 |
(一) 以教材为基础,拓展教学内容 | 第49页 |
(二) 引导学生联系现实,进行自我反思 | 第49-50页 |
(三) 建立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 第50-51页 |
六、及时反馈,建立多元的评价机制 | 第51-53页 |
(一) 强化学生的自我评价 | 第51页 |
(二) 评价强调多元价值取向 | 第51-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注释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7-58页 |
附录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