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声源发声机理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2 OTPA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15-17页 |
第2章 OTPA分析基本原理及工作流程 | 第17-24页 |
2.1 OTPA分析基本原理 | 第17-20页 |
2.2 OTPA分析工作流程 | 第20页 |
2.3 高速列车车体噪声传递路径试验方法 | 第20-2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OTPA在虚拟声振试验中的应用 | 第24-43页 |
3.1 虚拟试验原理设计 | 第24-26页 |
3.2 虚拟测试各工况激励输入 | 第26-27页 |
3.3 试验过程与结果 | 第27-32页 |
3.3.1 虚拟声振系统解析结果 | 第27-28页 |
3.3.2 计算过程 | 第28-31页 |
3.3.3 各声源贡献结果 | 第31-32页 |
3.4 误差原因分析 | 第32-42页 |
3.4.1 含阶次的激励模式 | 第32-37页 |
3.4.2 无阶次的激励模式 | 第37-41页 |
3.4.3 误差原因总结 | 第41-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列车振动噪声特性分析 | 第43-64页 |
4.1 噪声特性分析 | 第43-58页 |
4.1.1 客室内噪声概况 | 第43-44页 |
4.1.2 运行方向影响 | 第44-48页 |
4.1.3 升降弓影响 | 第48-51页 |
4.1.4 轨道形式影响 | 第51-55页 |
4.1.5 不同速度影响 | 第55-58页 |
4.2 振动特性分析 | 第58-6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5章 噪声传递路径及贡献量分析 | 第64-83页 |
5.1 客室内各方向路径贡献量分析 | 第65-73页 |
5.1.1 声源识别方法 | 第65-70页 |
5.1.2 OTPA分析方法 | 第70-73页 |
5.2 转向架、受电弓与车体连接处声源和振源贡献量分析 | 第73-8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