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 一、背景 | 第10-11页 |
| 二、为什么选取武侯区为研究对象 | 第11-12页 |
| 三、课题的研究价值 | 第12-13页 |
| (一) 课题的理论价值 | 第12-13页 |
| (二) 课题的应用价值 | 第13页 |
| 四、基本概念界定 | 第13-15页 |
| (一) 优质教育的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 (二) 资源整合与教育资源整合 | 第14-15页 |
| (三) 实践模式 | 第15页 |
| 五、相关理论概述 | 第15-16页 |
| (一) 新资源观 | 第15页 |
| (二) 资源整合理论 | 第15-16页 |
| (三) 区域经济理论和教育均衡发展理论 | 第16页 |
| 六、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 (一) 实施区域教育资源的布局调整 | 第18页 |
| (二) 城乡结对互助发展 | 第18页 |
| (三) 城乡教育共同体 | 第18-19页 |
| (四) 乡镇教育资源整合的“大学校” | 第19页 |
| (五) 集团化发展 | 第19页 |
| (六) 学区化发展 | 第19-20页 |
| 七、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20-22页 |
| (一) 文献研究法 | 第20-21页 |
| (二) 调查研究法 | 第21-22页 |
| 第二章 区域优质教育资源整合的对象和层次 | 第22-25页 |
| 一、区域优质教育资源整合的对象 | 第22页 |
| (一) 优质有形资源 | 第22页 |
| (二) 优质无形资源 | 第22页 |
| 二、区域优质教育资源整合的层次 | 第22-25页 |
| 第三章 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实践模式 | 第25-57页 |
| 一、操作层有形资源整合的“谋、配、用”模式 | 第25-30页 |
| (一) 操作层有形资源整合“谋、配、用”模式的主要内容 | 第25-28页 |
| (二) 操作层有形资源整合“谋、配、用”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8-29页 |
| (三) 对“谋、配、用”模式面临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 第29-30页 |
| 二、协调层多层次资源整合的教育集团发展模式 | 第30-35页 |
| (一) 主要运行方式 | 第30-31页 |
| (二) 教育集团管理的主要策略 | 第31-34页 |
| (三) 多层次教育集团发展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4-35页 |
| (四) 对多层次教育集团发展模式存在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 第35页 |
| 三、协调层职业教育的校企协作集团 | 第35-40页 |
| (一) 主要运营方式 | 第36-37页 |
| (二) 校企协作集团对于学校和企业发展的价值 | 第37-38页 |
| (三) 校企协作集团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8-39页 |
| (四) 对校企协作集团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 第39-40页 |
| 四、协调层教研资源整合的“校际联盟”模式 | 第40-45页 |
| (一) “校际联盟”的核心价值 | 第41页 |
| (二) “校际联盟”模式的主要内容 | 第41页 |
| (三) “校际联盟”模式的主要活动方式 | 第41-43页 |
| (四) 对协调层教研资源整合的“校际联盟”模式的点评 | 第43-45页 |
| 五、战略层区域优质教育整合的“捆绑发展”模式 | 第45-57页 |
| (一) 一元管理奠定优质教育资源整合的体制前提 | 第45页 |
| (二) 城乡学校“捆绑发展”机制的基本内容 | 第45-46页 |
| (三) 城乡学校校际“捆绑发展”的主要模式 | 第46-51页 |
| (四) 城乡教师“捆绑发展”的主要策略 | 第51页 |
| (五) 武侯区实施“捆绑发展”资源整合模式的主要影响 | 第51-54页 |
| (六) 优质教育资源整合“捆绑发展”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54页 |
| (七) 优质教育资源整合“捆绑发展”模式存在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 第54-55页 |
| (八) 优质教育资源整合“捆绑发展”模式的主要实践体会 | 第55-57页 |
| 第四章 结束语 | 第57-58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
| 附录 | 第62-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