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提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第一节 《广韵》及其研究概况 | 第9-13页 |
一、《广韵》简介 | 第9页 |
二、《广韵》的成书源流和版本 | 第9-10页 |
三、《广韵》的价值 | 第10-11页 |
四、《广韵》研究概况 | 第11-13页 |
第二节 《广韵》含被释字的释语研究的对象、方法和意义 | 第13-15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13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3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广韵》含被释字释语材料的判定与统计 | 第15-18页 |
第一节 含被释字释语的判定 | 第15-16页 |
一、含被释字释语的定义 | 第15页 |
二、含被释字释语的判定标准 | 第15-16页 |
三、含被释字释语材料中双音词的判定 | 第16页 |
第二节 《广韵》含被释字释语材料的判定结果 | 第16-18页 |
第三章 《广韵》含被释字释语的训释方法和格式 | 第18-32页 |
第一节 含被释字释语的训释方法 | 第18-25页 |
一、陪词为训 | 第18-20页 |
二、同义相训 | 第20-22页 |
三、类属为训 | 第22页 |
四、譬况为训 | 第22-23页 |
五、义界 | 第23-24页 |
六、描绘形象 | 第24页 |
七、语法意义训释 | 第24页 |
八、小结 | 第24-25页 |
第二节 《广韵》含被释字释语的训释格式 | 第25-32页 |
一、用连绵词进行训释 | 第25-26页 |
二、用叠音词进行训释 | 第26-27页 |
三、用合成双音词进行训释 | 第27-31页 |
四、小结 | 第31-32页 |
第四章 《广韵》含被释字释语中的双音词 | 第32-68页 |
第一节 连绵词 | 第32-38页 |
一、按语音联系 | 第32-33页 |
二、按词性 | 第33-35页 |
三、含被释字释语中连绵词的训释体例 | 第35-38页 |
第二节 叠音词 | 第38-40页 |
一、类型 | 第38-39页 |
二、词性 | 第39页 |
三、特点 | 第39-40页 |
第三节 联合式双音词 | 第40-56页 |
一、词性构成方面 | 第40-50页 |
二、语义构成方面 | 第50-54页 |
三、字序方面 | 第54-56页 |
四、小结 | 第56页 |
第四节 偏正式双音词 | 第56-65页 |
一、定中结构 | 第56-63页 |
二、状中结构 | 第63-64页 |
三、小结 | 第64-65页 |
第五节 动宾式、补充式、主谓式、附加式 | 第65-68页 |
一、动宾式 | 第65-66页 |
二、补充式 | 第66页 |
三、主谓式 | 第66页 |
四、附加式 | 第66-67页 |
五、小结 | 第67-68页 |
第五章 《汉语大词典》中有关《广韵》双音词的一些问题 | 第68-75页 |
第一节 词条失收 | 第68-71页 |
第二节 义项失收 | 第71页 |
第三节 书证问题 | 第71-75页 |
一、书证可增 | 第72-73页 |
二、书证滞后 | 第73页 |
三、孤证待补 | 第73-75页 |
结束语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79-80页 |
附录 | 第80-86页 |
后记 | 第86-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