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音形容词状补功能比较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5页 |
1.1 研究的缘起及意义 | 第13-16页 |
1.1.1 研究的缘起 | 第13-15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5-16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6-28页 |
1.2.1 形容词作状语 | 第17-20页 |
1.2.2 形容词作补语 | 第20-23页 |
1.2.3 形容词的状补异位 | 第23-26页 |
1.2.4 对外汉语教学与形容词状补功能 | 第26-27页 |
1.2.5 基本评价 | 第27-28页 |
1.3 研究的思路及内容 | 第28-32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8-30页 |
1.3.2 主要内容 | 第30-32页 |
1.4 语料来源及说明 | 第32-35页 |
1.4.1 语料来源 | 第32-34页 |
1.4.2 语料说明 | 第34-35页 |
第二章 双音形容词作状语 | 第35-88页 |
2.1 状语的句位意义与方式范畴 | 第35-40页 |
2.1.1 状语的句法位置和语法意义 | 第35-39页 |
2.1.2 方式范畴与方式状语 | 第39-40页 |
2.2 双音唯状形容词的语义特点 | 第40-51页 |
2.2.1 双音唯状形容词的鉴定标准 | 第40-44页 |
2.2.2 双音唯状形容词的语义特点 | 第44-51页 |
2.3 状位双音形容词的语义分析 | 第51-64页 |
2.3.1 形容词的语义类型 | 第51-54页 |
2.3.2 双音述行形容词作状语 | 第54-55页 |
2.3.3 双音述物形容词作状语 | 第55-62页 |
2.3.4 双音评价形容词作状语 | 第62-64页 |
2.4 双音形容词状语的语用功能 | 第64-68页 |
2.4.1 凸显事物性状的临时性 | 第64-65页 |
2.4.2 凸显性状描写的主观性 | 第65-68页 |
2.5 双音形容词作状语的句法制约 | 第68-86页 |
2.5.1 形动之间带不带"地" | 第68-80页 |
2.5.2 双音状位形容词的复杂度 | 第80-84页 |
2.5.3 双音形容修饰的动词的特点 | 第84-8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2.6.1 双音形容词状语的语义特点 | 第86页 |
2.6.2 双音形容词状语的语用功能 | 第86-87页 |
2.6.3 双音形容词作状语的句法制约 | 第87-88页 |
第三章 双音形容词作补语 | 第88-139页 |
3.1 补语的定义与分类 | 第88-95页 |
3.1.1 补语的定义 | 第88-89页 |
3.1.2 补语的分类 | 第89-92页 |
3.1.3 补语的本质 | 第92-95页 |
3.2 结果补语和状态补语 | 第95-102页 |
3.2.1 结果补语和状态补语界定 | 第95-96页 |
3.2.2 结果补语与状态补语的差异 | 第96-100页 |
3.2.3 结果补语和状态补语的转换 | 第100-102页 |
3.3 双音唯补形容词的语义特点 | 第102-106页 |
3.3.1 双音唯补形容词的话义分类 | 第102-104页 |
3.3.2 双音唯补状态词的结果性特点 | 第104-105页 |
3.3.3 双音唯补评价形容词的主观性特点 | 第105-106页 |
3.4 双音形容词补语的句法分析 | 第106-137页 |
3.4.1 补语标记"得"的语法化及其功能 | 第106-113页 |
3.4.2 与双音唯补形容词组配的动词特点 | 第113-126页 |
3.4.3 动词宾语和补语的语序 | 第126-128页 |
3.4.4 补位双音形容词的复杂度 | 第128-13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137-139页 |
3.5.1 双音唯补形容词的语义特点 | 第137页 |
3.5.2 与双音唯补形容词组配的动词的特点 | 第137-138页 |
3.5.3 双音形容词作补语的句法限制及认知解释 | 第138-139页 |
第四章 双音形容词状补异位 | 第139-184页 |
4.1 形容词状补异位的界定 | 第139-144页 |
4.1.1 句法成分位序异动的两种情况 | 第139-140页 |
4.1.2 形容词状补异位与意义变化 | 第140-143页 |
4.1.3 本文所论的双音形容词状补异位 | 第143-144页 |
4.2 双音可状可补形容词的语义特点 | 第144-151页 |
4.2.1 双音可状可补形容词的述行性和述物性 | 第144-147页 |
4.2.2 与双音可状可补形容词组配的动词 | 第147-149页 |
4.2.3 双音不可状不可补形容词的语义特点 | 第149-151页 |
4.3 不同语义指向的双音形容词状补异位 | 第151-174页 |
4.3.1 语义指向受事的双音形容词状补异位 | 第151-159页 |
4.3.2 语义指向动词的双音形容词状补异位 | 第159-163页 |
4.3.3 语义指向施事的双音形容词状补异位 | 第163-168页 |
4.3.4 双音评价形容词的状补异位 | 第168-174页 |
4.4 双音形容词状补异位的语用分析 | 第174-182页 |
4.4.1 状补功能的互补性 | 第174-175页 |
4.4.2 双音形容词状语异位的语用动机 | 第175-179页 |
4.4.3 双音形容词状补异位的篇章功能 | 第179-18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82-184页 |
4.5.1 双音可状可补形容词的语义特点 | 第182页 |
4.5.2 双音形容词状补异位的限制条件 | 第182-183页 |
4.5.3 双音形容词状补异位的语用分析 | 第183-184页 |
第五章 双音形容词状补功能偏误分析 | 第184-216页 |
5.1 双音形容词作状语的偏误分析 | 第185-187页 |
5.1.1 指宾形容词作状语的偏误 | 第185-186页 |
5.1.2 形容词状语句的正反问句偏误 | 第186页 |
5.1.3 状语标记"地"的偏误 | 第186-187页 |
5.2 双音形容词作补语的偏误 | 第187-202页 |
5.2.1 补语标记"得"的偏误 | 第188-192页 |
5.2.2 宾语和补语语序偏误 | 第192-197页 |
5.2.3 补语句否定式疑问式的偏误 | 第197-200页 |
5.2.4 补语句谓语动词的偏误 | 第200页 |
5.2.5 补语形容词形式的偏误 | 第200-202页 |
5.3 双音形容词状补功能偏误 | 第202-208页 |
5.3.1 用状语替代补语 | 第202-205页 |
5.3.2 用补语替代状语和谓语 | 第205-208页 |
5.4 形容词状补功能偏误原因分析 | 第208-214页 |
5.4.1 补语的复杂性与偏误的不可预知性 | 第208-211页 |
5.4.2 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 | 第211-21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214-216页 |
5.5.1 双音形容词作状语的偏误 | 第214页 |
5.5.2 双音形容词作补语的偏误 | 第214-215页 |
5.5.3 形容词状补功能偏误及原因分析 | 第215-216页 |
第六章 从偏误反观汉语状语和补语的本质 | 第216-260页 |
6.1 补语与状语之比较 | 第216-234页 |
6.1.1 状语的主观性和补语的评价性 | 第216-218页 |
6.1.2 汉语补语跟外语状语之比较 | 第218-230页 |
6.1.3 形容词状语补语功能统计及启示 | 第230-234页 |
6.2 汉语补语的语法功能 | 第234-241页 |
6.2.1 汉语补语与外语的表语功能 | 第234-239页 |
6.2.2 汉语补语表达致使关系 | 第239-240页 |
6.2.3 汉语补语表达被动关系 | 第240-241页 |
6.3 形容词状语句和补语句的语用功能 | 第241-250页 |
6.3.1 形容词状语句和补语句的焦点 | 第241-245页 |
6.3.2 形容词补语句的篇章功能 | 第245-247页 |
6.3.3 状语句的叙述功能与补语句的评价功能 | 第247-250页 |
6.4 补语的概念化与有界化 | 第250-257页 |
6.4.1 汉英动结关系概念化对比 | 第250-255页 |
6.4.2 汉语补语的有界化 | 第255-257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257-260页 |
6.5.1 状语和补语比较 | 第257-258页 |
6.5.2 补语的语法功能和语用功能 | 第258页 |
6.5.3 补语的概念化和有界化 | 第258-260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260-265页 |
7.1 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 | 第260-261页 |
7.2 本文的基本结论 | 第261-262页 |
7.3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262-264页 |
7.4 本文的不足和有待研究的问题 | 第264-265页 |
参考文献 | 第265-273页 |
附录 | 第273-279页 |
附录1 双音唯状形容词词表 | 第273-274页 |
附录2 双音唯补形容词词表 | 第274-275页 |
附录3 双音可状可补形容词词表 | 第275-278页 |
附录4 不能作状语也不能作补语的双音形容词词表 | 第278-279页 |
致谢 | 第279-2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