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企业计划与经营决策论文--企业行政管理论文--人事管理论文

新生代知识员工自我认同对组织行为的作用机理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目录第9-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7页
    1.1 研究背景第14-20页
        1.1.1 实践背景第14-18页
        1.1.2 理论背景第18-20页
    1.2 研究问题、内容和意义第20-23页
        1.2.1 研究问题第20-21页
        1.2.2 研究内容第21-22页
        1.2.3 研究意义第22-23页
    1.3 研究思路方法、技术路线及结构安排第23-27页
        1.3.1 研究思路及结构安排第23-24页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24-27页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第27-55页
    2.1 基本理论第27-35页
        2.1.1 社会交换理论第27-29页
        2.1.2 心理契约理论第29-31页
        2.1.3 认同理论第31-35页
    2.2 新生代知识员工研究综述第35-36页
        2.2.1 知识员工概念第35-36页
        2.2.2 新生代知识员工概念第36页
    2.3 自我认同研究综述第36-41页
        2.3.1 自我认同研究的背景和内涵第36-38页
        2.3.2 自我认同的维度第38-40页
        2.3.3 自我认同的前因变量第40-41页
        2.3.4 自我认同的结果变量第41页
    2.4 组织认同研究综述第41-47页
        2.4.1 组织认同研究的背景和内涵第41-43页
        2.4.2 组织认同的维度第43-45页
        2.4.3 组织认同的前因变量第45-46页
        2.4.4 组织认同的结果变量第46-47页
    2.5 员工组织行为理论相关研究综述第47-51页
        2.5.1 离职倾向第48页
        2.5.2 组织公民行为第48-49页
        2.5.3 工作满意度第49-51页
    2.6 现有研究评述第51-54页
        2.6.1 现有研究的启示第51-52页
        2.6.2 现有研究不足第52-54页
    2.7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三章 自我认同视角新生代知识员工组织行为特征研究第55-68页
    3.1 新生代知识员工研究的背景与内涵第55-56页
    3.2 新生代知识员工组织行为的相关研究第56-59页
        3.2.1 新生代知识员工成长背景的相关研究第56页
        3.2.2 新生代知识员工群体特征的相关研究第56-58页
        3.2.3 新生代知识员工组织行为相关研究第58-59页
    3.3 新生代知识员工组织行为特征与认同现状分析第59-64页
        3.3.1 新生代知识员工特征第59-60页
        3.3.2 新生代知识员工组织行为特征第60-62页
        3.3.3 新生代知识员工认同现状第62-64页
    3.5 新生代知识员工认同特征对组织行为影响第64-66页
        3.5.1 新生代知识员工认同特点与企业管理有效性第64-65页
        3.5.2 新生代员工认同特点与企业管理困境第65-66页
    3.6 提高组织认同:新生代知识员工管理的选择第66页
    3.7 本章小结第66-68页
第四章 新生代知识员工自我认同的维度与量表开发第68-80页
    4.1 自我认同结构与量表开发的背景分析第68-69页
    4.2 自我认同维度开发第69-73页
        4.2.1 样本选择第69页
        4.2.2 信息采集第69-70页
        4.2.3 访谈资料的整理和记录第70页
        4.2.4 评分者信度检验第70-71页
        4.2.5 形成自我认同的维度第71-72页
        4.2.6 自我认同维度构成第72-73页
    4.3 自我认同量表开发第73-78页
        4.3.1 量表初始题项的设计第73页
        4.3.2 数据收集与题项精炼第73-74页
        4.3.3 量表信度检验第74-75页
        4.3.4 量表效度检验第75-78页
    4.4 自我认同维度与量表研究的结果讨论第78页
    4.5 本章小结第78-80页
第五章 模型构建与假设提出第80-98页
    5.1 概念界定第80-84页
        5.1.1 组织认同第80-82页
        5.1.2 组织公民行为第82-83页
        5.1.3 离职倾向第83页
        5.1.4 工作满意度第83-84页
    5.2 模型构建第84-87页
        5.2.1 研究框架第84-85页
        5.2.2 概念模型第85-87页
    5.3 假设提出第87-95页
        5.3.1 新生代知识员工自我认同与组织认同的关系第87-89页
        5.3.2 新生代知识员工组织认同与组织公民行为的关系第89-90页
        5.3.3 新生代知识员工组织认同与离职倾向的关系第90-91页
        5.3.4 新生代知识员工组织认同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第91-92页
        5.3.5 新生代知识员工自我认同、组织认同与组织公民行为的关系第92-93页
        5.3.6 新生代知识员工自我认同、组织认同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第93-94页
        5.3.7 新生代知识员工自我认同、组织认同与离职倾向的关系第94-95页
    5.4 研究假设归纳第95-97页
    5.5 本章小结第97-98页
第六章 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第98-109页
    6.1 变量测量第98-101页
        6.1.1 度量指标选择的基本原则第98-99页
        6.1.2 变量的测量第99-101页
    6.2 问卷设计第101-104页
        6.2.1 问卷设计原则第101-102页
        6.2.2 问卷设计过程第102-103页
        6.2.3 问卷试测第103页
        6.2.4 正式量表评价与修正第103-104页
    6.3 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第104-108页
        6.3.1 研究背景第104页
        6.3.2 样本选择第104-105页
        6.3.3 调查问卷发放与回收第105页
        6.3.4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第105-108页
    6.4 本章小结第108-109页
第七章 数据分析第109-145页
    7.1 统计分析方法第109-111页
        7.1.1 信度检验方法第109页
        7.1.2 效度检验方法第109-110页
        7.1.3 相关性分析第110页
        7.1.4 假设检验方法第110-111页
    7.2 单构面尺度检验第111-117页
        7.2.1 新生代知识员工自我认同量表第112-113页
        7.2.2 新生代知识员工组织认同量表第113-115页
        7.2.3 新生代知识员工组织公民行为量表第115-116页
        7.2.4 新生代知识员工离职倾向量表第116页
        7.2.5 新生代知识员工满意度量表第116-117页
    7.3 信度分析第117-120页
        7.3.1 新生代知识员工自我认同量表第118-119页
        7.3.2 新生代知识员工组织认同量表第119页
        7.3.3 新生代知识员工组织公民行为量表第119-120页
        7.3.4 新生代知识员工离职倾向量表第120页
        7.3.5 新生代知识员工工作满意度量表第120页
    7.4 效度分析第120-125页
        7.4.1 新生代知识员工自我认同量表第121-123页
        7.4.2 新生代知识员工组织认同量表第123-124页
        7.4.3 新生代知识员工工作满意度量表第124-125页
    7.5 变量相关性分析第125-128页
    7.6 整体模型拟合第128-133页
        7.6.1 初始模型检验第128-130页
        7.6.2 模型修正第130-133页
    7.7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133-138页
        7.7.1 实证研究的整体结果第133-135页
        7.7.2 研究结果讨论第135-138页
    7.8 管理对策与建议第138-144页
        7.8.1 提高新生代知识员工的自我认同感第139-140页
        7.8.2 培育新生代知识员工的组织认同感第140-142页
        7.8.3 建构组织新生代知识员工和谐劳动关系第142-144页
    7.9 本章小结第144-145页
第八章 结论第145-150页
    8.1 本文主要结论第145-146页
    8.2 本文创新之处第146-147页
    8.3 研究局限及未来研究展望第147-150页
参考文献第150-166页
附录第166-171页
    附录 A 访谈 1第166页
    附录 B 访谈 2第166-168页
    附录 C 调查问卷第168-17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71-173页
致谢第173-174页

论文共1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学生拔尖创新人才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下一篇: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变迁及其系统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