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37页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26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11-15页 |
二 研究现状述评 | 第15-23页 |
三 选题意义 | 第23-26页 |
第二节 研究架构、研究思路和主要创新点 | 第26-37页 |
一 研究架构 | 第26-27页 |
二 研究思路 | 第27-34页 |
三 主要创新点 | 第34-37页 |
第二章 大学生拔尖创新人才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 第37-80页 |
第一节 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 第37-44页 |
一 大众化时代的精英教育 | 第37-38页 |
二 高校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摇篮 | 第38-40页 |
三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学科发展的新要求 | 第40-44页 |
第二节 大学生拔尖创新人才内在发展的需要 | 第44-66页 |
一 大学生拔尖创新人才的内涵 | 第44-48页 |
二 大学生拔尖创新人才的素质构成 | 第48-60页 |
三 拔尖创新人才的知识、能力与素质之间的关系 | 第60-62页 |
四 “立德树人”与大学生拔尖创新人才素质的提升 | 第62-66页 |
第三节 消解大学生拔尖创新人才成长困惑的需要 | 第66-74页 |
一 大学生拔尖创新人才个性发展的双面性 | 第66-72页 |
二 大学生拔尖创新人才成长中的“失范”现象 | 第72-74页 |
第四节 应对大学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困境的需要 | 第74-80页 |
一 大学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导向存在的偏差 | 第74-76页 |
二 大学生拔尖创新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 第76-80页 |
第三章大学生拔尖创新人才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 第80-90页 |
第一节 个性及其特征 | 第80-85页 |
一 个性概念 | 第80-82页 |
二 个性的一般特征 | 第82-85页 |
第二节 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 第85-90页 |
一 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内涵 | 第86-87页 |
二 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学内涵 | 第87页 |
三 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内涵 | 第87-90页 |
第四章 大学生拔尖创新人才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 | 第90-119页 |
第一节 大学生拔尖创新人才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 第91-94页 |
一 主体性和目的性原则 | 第91-92页 |
二 科学性和针对性原则 | 第92-93页 |
三 多样性和渐进性原则 | 第93-94页 |
四 实践性和实效性原则 | 第94页 |
第二节 大学生拔尖创新人才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 | 第94-96页 |
一 融于教:培养良好个性和抑制不良个性 | 第94-95页 |
二 内于心:从实然个性向应然个性转化 | 第95页 |
三 化于境:他教和自教的统一 | 第95-96页 |
四 涵于制:学校教育制度的支撑 | 第96页 |
第三节 大学生拔尖创新人才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 | 第96-107页 |
一 大学生拔尖创新人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 第96-100页 |
二 发挥大学生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制度和励志导师制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 第100-104页 |
三 建立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动态管理机制 | 第104-107页 |
第四节 大学生拔尖创新人才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路径 | 第107-119页 |
一 切入点:学科特点和年级特点 | 第107-111页 |
二 沉下去:深入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 | 第111-112页 |
三 面对面:与学生进行个别性谈话 | 第112页 |
四 分类化: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的指导 | 第112-113页 |
五 正能量:激励机制的合理运用 | 第113页 |
六 查问题:及时进行行为纠偏 | 第113-116页 |
七 融情理:情感教育和理性教育的结合 | 第116-117页 |
八 善测评:健全学生考试考核评价体系 | 第117页 |
九 精管理:发挥本科生双导师制教书育人作用 | 第117-119页 |
第五章 大学生拔尖创新人才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 | 第119-133页 |
第一节 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及其意义 | 第119-120页 |
第二节 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的特殊性及特点 | 第120-123页 |
一 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的特殊性 | 第120-121页 |
二 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的特点 | 第121-123页 |
第三节 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中存在的问题 | 第123-125页 |
一 评估的具体工作程序 | 第123页 |
二 评估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23-125页 |
第四节 一种新的评估路径:大学生拔尖创新人才综合素质答辩 | 第125-133页 |
一 大学生拔尖创新人才综合素质答辩的内涵 | 第125-126页 |
二 大学生拔尖创新人才综合素质答辩的特征 | 第126-127页 |
三 大学生拔尖创新人才综合素质答辩的必要性 | 第127-129页 |
四 大学生拔尖创新人才综合素质答辩的实践及其效果 | 第129-130页 |
五 实施综合素质答辩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第130-133页 |
结语 | 第133-135页 |
附录 | 第135-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60页 |
个人简历及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160-163页 |
致谢 | 第163-1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