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教学理论、教学法论文--教学研究与改革论文

我国大学学生评价目的异化的表现形式、原因及对策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7页
    1.1 选题意义第10页
    1.2 相关研究现状第10-16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2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6页
    1.3 研究方法第16-17页
        1.3.1 文献分析法第16页
        1.3.2 比较研究法第16-17页
第2章 大学学生评价的目的与原则第17-23页
    2.1 学生评价的目的第17-20页
        2.1.1 促进学生发展(根本目的)第17-18页
        2.1.2 促进各评价主体自我完善(间接目的)第18-19页
        2.1.3 间接目的应为根本目的服务第19-20页
    2.2 学生评价的原则第20-23页
        2.2.1 客观公正性第20-21页
        2.2.2 动态发展性第21页
        2.2.3 多元灵活性第21-23页
第3章 大学学生评价目的异化的表现形式第23-31页
    3.1 高校方面的异化表现第23-25页
        3.1.1 宏观上:评价目的指向外部需求第23-24页
        3.1.2 微观上:管理、选拔目的先行第24-25页
    3.2 教师方面的异化表现第25-28页
        3.2.1 评价目的向完成教学任务偏移第25-27页
        3.2.2 评价目的向树立个人威信偏移第27-28页
    3.3 学生方面的异化表现第28-31页
        3.3.1 自我评价的功利色彩浓重第28-29页
        3.3.2 群体评价的“竞比”心理过重第29-31页
第4章 大学学生评价目的异化的诱因分析第31-37页
    4.1 外部原因第31-33页
        4.1.1 经济因素第31页
        4.1.2 文化因素第31-32页
        4.1.3 社会因素第32-33页
    4.2 内部原因第33-37页
        4.2.1 大学世俗化日益加深第33-34页
        4.2.2 教师职业追求的偏误第34-35页
        4.2.3 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第35-37页
第5章 规避大学学生评价目的异化的对策第37-43页
    5.1 观念层面:树立正确的评价目的观第37-40页
        5.1.1 高校应深化“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第37-38页
        5.1.2 教师应提高职业修养第38-39页
        5.1.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第39-40页
    5.2 制度层面:完善学生评价体系第40-41页
        5.2.1 建立监督问责机制第40页
        5.2.2 多种评价制度的改革相结合第40-41页
    5.3 实践层面:全面深化学生评价改革第41-43页
        5.3.1 营造良好的评价环境第41页
        5.3.2 加大社会、家长对在校生评价的参与第41-43页
参考文献第43-46页
导师及作者简介第46-47页
致谢第47页

论文共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孙明经个人形象推广方案
下一篇:试论朱自清的语文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