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3.1 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3 研究的不足 | 第16页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5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 第17-18页 |
1.5.1 研究创新点 | 第17页 |
1.5.2 研究不足 | 第17-18页 |
2 食品质量安全与追溯系统 | 第18-24页 |
2.1 食品质量与食品安全 | 第18页 |
2.2 食品质量追溯系统 | 第18-24页 |
2.2.1 食品质量追溯系统应用目的 | 第19-20页 |
2.2.2 食品质量追溯系统的实施对象 | 第20页 |
2.2.3 食品质量追溯系统的参与者及其责任 | 第20-22页 |
2.2.4 食品质量追溯系统实施原则 | 第22页 |
2.2.5 食品质量追溯体系构建步骤 | 第22-24页 |
3 食品质量追溯系统评价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 | 第24-27页 |
3.1 必要性分析 | 第24-25页 |
3.1.1 完善食品质量与安全监管体系的需要 | 第24-25页 |
3.1.2 强化食品生产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 | 第25页 |
3.2 可行性分析 | 第25-26页 |
3.2.1 经济可行性分析 | 第25-26页 |
3.2.2 评价过程可行性分析 | 第26页 |
3.3 小结 | 第26-27页 |
4 食品质量追溯系统评价体系建立 | 第27-40页 |
4.1 追溯粒度部分 | 第27-33页 |
4.1.1 追溯宽度 | 第27-28页 |
4.1.2 追溯精度 | 第28-30页 |
4.1.3 追溯深度 | 第30页 |
4.1.4 信息传递速度 | 第30-31页 |
4.1.5 追溯系统成本 | 第31-33页 |
4.2 指标量化 | 第33-36页 |
4.2.1 9级比例标尺 | 第33-34页 |
4.2.2 影响因素评分 | 第34-36页 |
4.3 层次分析法计算结果 | 第36-40页 |
5 食品质量追溯系统评析 | 第40-48页 |
5.1 乳制品追溯系统评析 | 第40-43页 |
5.1.1 乳制品供应链分析 | 第40-41页 |
5.1.2 飞鹤乳业食品质量追溯系统 | 第41页 |
5.1.3 评析 | 第41-43页 |
5.2 肉制品追溯系统评析 | 第43-45页 |
5.2.1 肉制品蔬菜追溯系统分析 | 第43页 |
5.2.2 北京奥运会食品追溯系统 | 第43-44页 |
5.2.3 评析 | 第44-45页 |
5.3 禽肉制品加工企业追溯系统评析 | 第45-47页 |
5.3.1 追溯系统描述 | 第45-46页 |
5.3.2 追溯系统评价 | 第46-47页 |
5.4 小结 | 第47-48页 |
6 政策建议 | 第48-52页 |
6.1 政策层面 | 第48-49页 |
6.1.1 加强政策支持出台强制性追溯政策 | 第48页 |
6.1.2 重视食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的国家顶层设计 | 第48-49页 |
6.1.3 增强追溯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 第49页 |
6.1.4 建立具有高效信息共享机制的国家追溯网络平台 | 第49页 |
6.2 企业层面 | 第49-50页 |
6.2.1 积极谋划降低构建追溯系统成本 | 第49页 |
6.2.2 加大食品质量追溯领域专业人才引进力度 | 第49-50页 |
6.2.3 结合其他相关食品质量保障制度 | 第50页 |
6.3 社会共治层面 | 第50-52页 |
6.3.1 促进初级农产品生产规模化 | 第50页 |
6.3.2 发挥食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标杆作用 | 第50页 |
6.3.3 发挥行业自律组织作用 | 第50-51页 |
6.3.4 引入第三方机构管理食品追溯系统评价体系 | 第51页 |
6.3.5 发挥舆论作用 | 第51-52页 |
结论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后记 | 第58-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