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5页 |
1.1 引言 | 第13-14页 |
1.2 电液换挡控制系统及滑阀阀口研究发展现状 | 第14-21页 |
1.2.1 国外发展和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2 国内发展和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1.3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21-25页 |
1.3.1 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1.3.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2-25页 |
第2章 电液换挡操纵系统原理及换挡阀建模 | 第25-41页 |
2.1 电液操纵系统原理 | 第25-28页 |
2.2 电液换挡操纵系统组成 | 第28-33页 |
2.2.1 电控单元 | 第29页 |
2.2.2 先导电磁阀 | 第29-30页 |
2.2.3 双边节流换挡阀 | 第30-31页 |
2.2.4 离合器/制动器执行机构 | 第31-33页 |
2.3 双边节流换挡阀模型 | 第33-36页 |
2.3.1 换挡阀动力学方程 | 第33-35页 |
2.3.2 换挡阀流量方程 | 第35-36页 |
2.3.3 换挡阀压力方程 | 第36页 |
2.4 离合器活塞模型 | 第36-37页 |
2.4.1 离合器活塞动力学方程 | 第36-37页 |
2.4.2 离合器油缸流量方程 | 第37页 |
2.4.3 离合器油缸压力方程 | 第37页 |
2.5 电液换挡操纵系统物理模型 | 第37-40页 |
2.5.1 AMESim仿真平台 | 第38页 |
2.5.2 换挡阀及离合器物理建模 | 第38-4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3章 换挡阀结构参数优化设计 | 第41-53页 |
3.1 结构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41-45页 |
3.2 基于正交试验设计的结构参数分析 | 第45-48页 |
3.2.1 正交试验设计方案 | 第46页 |
3.2.2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第46-47页 |
3.2.3 DOE验证 | 第47-48页 |
3.3 基于遗传算法的结构参数优化 | 第48-51页 |
3.3.1 优化目标和约束 | 第49-50页 |
3.3.2 优化结果分析 | 第50-5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4章 各型阀口换挡阀特性分析 | 第53-79页 |
4.1 异型阀口换挡阀模型 | 第53-57页 |
4.1.1 全周阀口换挡阀模型 | 第53-55页 |
4.1.2 U型阀口的模型 | 第55-57页 |
4.2 各型阀口换挡阀开启过程的流场稳态特性分析 | 第57-72页 |
4.2.1 CFD基本理论 | 第57-59页 |
4.2.2 CFD计算前处理 | 第59-63页 |
4.2.2.1 计算区域网格划分 | 第61-63页 |
4.2.2.2 求解设置 | 第63页 |
4.2.3 流场压力、速度及流线分布 | 第63-67页 |
4.2.3.1 普通阀口流场变化特性分析 | 第63-65页 |
4.2.3.2 全周阀口阀口流场变化特性 | 第65-66页 |
4.2.3.3 U型阀口阀口流场压力特性 | 第66-67页 |
4.2.4 流量特性分析 | 第67-70页 |
4.2.4.1 普通阀口换挡阀流量特性 | 第68页 |
4.2.4.2 全周开口换挡阀流量特性 | 第68-69页 |
4.2.4.3 U型开口换挡阀流量特性 | 第69-70页 |
4.2.5 液动力分析 | 第70-72页 |
4.2.5.1 普通阀口液动力分析 | 第70-71页 |
4.2.5.2 全周开口阀口液动力分析 | 第71页 |
4.2.5.3 U型开口阀口液动力分析 | 第71-72页 |
4.3 各型阀口换挡阀开启过程的动态特性分析 | 第72-75页 |
4.3.1 阀芯开启过程动力学分析与UDF函数编写 | 第73页 |
4.3.2 阀芯开启过程瞬态流场仿真与结果分析 | 第73-75页 |
4.4 基于AMESim的各阀芯换挡阀动态响应对比分析 | 第75-7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5章 各型阀口换挡阀试验研究 | 第79-87页 |
5.1 各型阀口换挡阀换挡操纵试验台架及原理 | 第79-83页 |
5.1.1 控制系统 | 第80-81页 |
5.1.2 供油系统 | 第81页 |
5.1.3 数据采集系统 | 第81-82页 |
5.1.4 比例电磁阀 | 第82页 |
5.1.5 各型阀口双边节流换挡阀 | 第82-83页 |
5.2 比例电磁阀响应特性试验标定 | 第83-84页 |
5.3 各型阀口换挡阀的试验对比分析 | 第84-8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7-89页 |
6.1 结论 | 第87-88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88页 |
6.3 未来研究方向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科研工作 | 第95-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