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系统组织理论的高校学生评教实效性研究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 1.2 文献述评 | 第11-17页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 1.3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1.4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第2章 理论分析 | 第19-30页 |
| 2.1 概念的界定 | 第19-23页 |
| 2.1.1 学生评教的定义和内涵 | 第19页 |
| 2.1.2 学生评教的由来 | 第19-20页 |
| 2.1.3 学生评教的功能 | 第20-22页 |
| 2.1.4 学生评教实效性的内涵 | 第22-23页 |
| 2.2 巴纳德系统理论概述 | 第23-30页 |
| 2.2.1 组织系统中的人是有主动性和能动性的人 | 第24页 |
| 2.2.2 组织是由三大核心要素构成的合作系统 | 第24-26页 |
| 2.2.3 系统平衡的维持 | 第26-27页 |
| 2.2.4 组织权威的接受 | 第27-28页 |
| 2.2.5 合作的效果和效率 | 第28-30页 |
| 第3章 学生评教的现状研究 | 第30-36页 |
| 3.1 访谈研究 | 第30-32页 |
| 3.1.1 研究方法与对象 | 第30页 |
| 3.1.2 大学生对于学生评教目标的认识 | 第30-31页 |
| 3.1.3 评教中的信息准确性与沟通 | 第31页 |
| 3.1.4 学生在学生评教中的意愿和表现 | 第31-32页 |
| 3.2 问卷调查工具与问卷调查对象 | 第32-33页 |
| 3.2.1 调查工具 | 第32-33页 |
| 3.2.2 调查对象 | 第33页 |
| 3.3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第33-36页 |
| 3.3.1 对学生评教的认知 | 第33-34页 |
| 3.3.2 评教主体在学生评教中的行为 | 第34-35页 |
| 3.3.3 相关分析 | 第35-36页 |
| 第4章 学生评教参与主体的合作意愿 | 第36-41页 |
| 4.1 合作意愿是学生评教系统的推动力 | 第36-37页 |
| 4.2 学生评教中参与主体的合作意愿失调 | 第37-38页 |
| 4.3 两大合作主体的合作意愿失调的原因 | 第38-41页 |
| 第5章 学生评教系统中的共同目标 | 第41-44页 |
| 5.1 共同目标是学生评教的前提 | 第41页 |
| 5.2 学生评教共同目标失衡 | 第41-43页 |
| 5.3 学生评教主体目标失衡的原因 | 第43-44页 |
| 第6章 学生评教系统中的信息沟通 | 第44-47页 |
| 6.1 信息沟通是学生评教体系的维系纽带 | 第44页 |
| 6.2 学生评教中信息沟通失效 | 第44-45页 |
| 6.3 信息沟通失效的原因 | 第45-47页 |
| 第7章 提升高校学生评教实效性的对策 | 第47-53页 |
| 7.1 强化评教主体的合作意愿 | 第47-48页 |
| 7.2 维系学生评教目标的平衡 | 第48-50页 |
| 7.3 加强学生评教的信息沟通 | 第50-53页 |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3-54页 |
| 8.1 结论 | 第53页 |
| 8.2 展望 | 第53-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 附录A 学生评教有效性的问卷访谈的提纲 | 第58-59页 |
| 附录B 关于学生评教实效性的问卷调查 | 第59-61页 |
| 附录C 关于学生评教实效性的问卷调查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