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 | 第5-6页 |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引言 | 第14-31页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及对象 | 第14-16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14-15页 |
1.2 研究的对象 | 第15-16页 |
第二节 研究意义和现状 | 第16-26页 |
2.1 研究意义 | 第16-18页 |
2.2 研究现状 | 第18-26页 |
第三节 研究的难点和创新点 | 第26-27页 |
3.1 研究的难点 | 第26页 |
3.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6-27页 |
第四节 研究采用的方法 | 第27-28页 |
4.1 对比研究法 | 第27-28页 |
4.2 文献研究法 | 第28页 |
4.3 语料库研究法 | 第28页 |
第五节 语料来源 | 第28-31页 |
5.1 汉语语料库 | 第28-29页 |
5.2 越南语语料库 | 第29-31页 |
第一章 能性范畴概述 | 第31-49页 |
第一节 范畴理论的简述和句法范畴 | 第31-33页 |
1.1 范畴理论的简述 | 第31页 |
1.2 句法范畴及其类别 | 第31-33页 |
第二节 能性范畴的含义和属性 | 第33-38页 |
2.1 能性范畴基本含义的理解 | 第33-35页 |
2.2 能性范畴的属性 | 第35-36页 |
2.3 与能性范畴相对应的句法形式 | 第36-37页 |
2.4 能性范畴和能性结构的关系 | 第37-38页 |
第三节 汉语的能性范畴 | 第38-41页 |
3.1 汉语句法范畴研究 | 第38页 |
3.2 汉语能性范畴的句法表现形式 | 第38-41页 |
第四节 越南语的能性范畴 | 第41-48页 |
4.1 拓展越南语能性范畴研究的重要性 | 第41-42页 |
4.2 与能性范畴相对应的句法形式 | 第42-48页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二章 汉语和越南语能性范畴的共同表达方法 | 第49-94页 |
第一节 助动词能性结构的基本句法框架 | 第49-52页 |
1.1 “基本句法框架”和“句法结构”的区别 | 第49-50页 |
1.2 汉语P_1式和越南语P_2式 | 第50-52页 |
第二节 助动词结构P式的语义 | 第52-83页 |
2.1 P式的“语义框架” | 第52-53页 |
2.2 汉语助动词的语义及P_1式的语义 | 第53-64页 |
2.3 越南语助动词的语义及P_2式的语义 | 第64-71页 |
2.4 比较 | 第71-83页 |
第三节 汉语和越南语中P式的否定形式 | 第83-88页 |
3.1 汉语P_1式的否定 | 第83-85页 |
3.2 越南语P_2式的否定 | 第85-87页 |
3.3 两种语言的助动词否定式的用法 | 第87-88页 |
第四节 汉语和越南语P式的极性问和反问句式 | 第88-93页 |
4.1 汉语和越南语P式的极性问句式 | 第88-90页 |
4.2 汉语和越南语P式的反问句式 | 第90-93页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第三章 汉语和越南语能性范畴不同的表达方法 | 第94-137页 |
第一节 汉语“V得/不C”和越南语“(khong)V(+C)+M”的句法比较 | 第94-117页 |
1.1 有关“V得/不C”和“(khong)V(+C)+M”的几个基本问题 | 第94-98页 |
1.2 “V得/不C”和“(khong)V(+C)+M”的分类 | 第98-106页 |
1.3 “V得/不C”和“(khong)V(+C)+M”对内部成员的限制性 | 第106-109页 |
1.4 “V得/不C”和“(khong)V(+C)+M”内部层次结构 | 第109-111页 |
1.5 “V得/不C”和“(khong)V(+C)+M”的外部组合关系 | 第111-116页 |
1.6 “V得/不C”和“(khong)V(+C)+M”充当句子成分的功能 | 第116-117页 |
第二节 汉语“V得/不C”和越南语“(khong)V(+C)+M”的语义比较 | 第117-125页 |
2.1 “V得/不C”和“(khong)V(+C)+M”表达能性意义的语义类别 | 第117-120页 |
2.2 构成“V得/不C”和“(khong)V(+C)+M”的条件 | 第120-122页 |
2.3 “V得/不C”和“(khong)V(+C)+M”的语义指向 | 第122-123页 |
2.4 “V得/不C”和“(khong)V(+C)+M”的歧义现象 | 第123-125页 |
第三节 汉语“V得/不C”和越南语“(khong)V(+C)+M”的对应关系 | 第125-129页 |
3.1 “V得/不C”在越南语中的对应表达方法 | 第125-129页 |
3.2 “(khong)V(+C)十M”在汉语中的对应表达方法 | 第129页 |
第四节 汉语“V得/不C”和越南语“(khong)V(+C)+M”的否定强势 | 第129-134页 |
4.1 汉语“V得/不C”否定强势的表现 | 第130页 |
4.2 越南语“(khong)V(+C)+M”否定强势的表现 | 第130-131页 |
4.3 对造成否定强势现象的原因解析 | 第131-134页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134-137页 |
第四章 从汉语和越南语的能性范畴看语言共性和语言接触的产物 | 第137-143页 |
第一节 能性范畴的相同表达方法体现语言的共性 | 第137-138页 |
第二节 从能性范畴的不同表达方法看语言的发展和语言接触的产物 | 第138-142页 |
2.1 汉语为何还产生“V得/不C”结构 | 第138-139页 |
2.2 越南语为何不产生出像“V得/不C”一样的结构 | 第139-142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142-143页 |
第五章 对越和对中的能性结构教学建议 | 第143-157页 |
第一节 对越汉语能性结构教学建议 | 第143-153页 |
1.1 在越南使用的汉语教材对汉语能性结构的编写现状 | 第143-145页 |
1.2 越南学习者习得汉语能性结构时的困难 | 第145-147页 |
1.3 越南学习者习得汉语能性结构常见的偏误 | 第147-150页 |
1.4 教学建议 | 第150-153页 |
第二节 对中的越南语能性结构教学建议 | 第153-156页 |
2.1 越南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材编写现状 | 第153-155页 |
2.2 中国学习者习得越南语能性结构的特点 | 第155页 |
2.3 教学建议 | 第155-156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156-157页 |
结论 | 第157-162页 |
第一节 对汉语和越南语能性范畴及其异同表达方法的总结 | 第157-160页 |
第二节 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展望 | 第160-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162-170页 |
附录 | 第170-17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统计 | 第176-177页 |
后记 | 第1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