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5页 |
1.1 研究缘起及问题的提出 | 第11-13页 |
1.1.1 非正式学习 | 第11-12页 |
1.1.2“场域—惯习”理论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3 研究的实用价值 | 第13-14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5 文章结构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理论概述与文献回顾 | 第15-25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5-17页 |
2.1.1 正式学习的概述 | 第15页 |
2.1.2 非正式学习的概述 | 第15-16页 |
2.1.3“场域—惯习”理论的概述 | 第16-17页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2.2.1 认知主义 | 第18页 |
2.2.2 建构主义 | 第18页 |
2.2.3 发现学习理论 | 第18-19页 |
2.3 文献回顾 | 第19-24页 |
2.3.1 非正式学习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9-23页 |
2.3.2 与“场域—惯习”、音乐相关的研究 | 第23-24页 |
2.4 研究现状总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前期准备与问卷设计 | 第25-32页 |
3.1 理论概念的具体化 | 第25页 |
3.2 研究框架与假设 | 第25-27页 |
3.2.1 研究框架 | 第25-26页 |
3.2.2 提出假设 | 第26-27页 |
3.3 前期准备 | 第27-28页 |
3.3.1 调查地点 | 第27页 |
3.3.2 研究对象 | 第27-28页 |
3.3.3 研究前的准备工作 | 第28页 |
3.3.4 统计方法 | 第28页 |
3.4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选择 | 第28-32页 |
3.4.1 样本基本情况 | 第28-29页 |
3.4.2 项目设计 | 第29-32页 |
第四章 “大学生音乐非正式学习能力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 第32-48页 |
4.1 问卷的项目分析 | 第32-33页 |
4.2 信度分析 | 第33-34页 |
4.2.1 分项信度检验 | 第33页 |
4.2.2 总体信度检验 | 第33-34页 |
4.3 效度分析 | 第34-36页 |
4.4 数据描述与分析 | 第36-45页 |
4.4.1 个体动机维度的基本情况分析 | 第37-38页 |
4.4.2 学习计划维度的基本情况分析 | 第38-40页 |
4.4.3 学习方法维度的基本情况分析 | 第40-42页 |
4.4.4 自我调节维度的基本情况分析 | 第42-43页 |
4.4.5 自我反思维度的基本情况分析 | 第43-45页 |
4.5 大学生音乐非正式学习能力现状总结 | 第45-48页 |
第五章 大学生音乐非正式学习能力的影响因素 | 第48-59页 |
5.1 大学生自身影响因素 | 第48-50页 |
5.1.1 二分变量对音乐非正式学习能力的影响 | 第48-50页 |
5.1.2 多分变量对音乐非正式学习能力的影响 | 第50页 |
5.2 大学生音乐非正式能力的场域与惯习因素 | 第50-57页 |
5.2.1 量表信度、效度检验 | 第51页 |
5.2.2 研究对象 | 第51页 |
5.2.3 统计方法 | 第51-52页 |
5.2.4 研究结果 | 第52-57页 |
5.3 大学生音乐非正式学习能力的回归分析 | 第57-59页 |
第六章 讨论 | 第59-64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9-60页 |
6.1.1 学习主体性 | 第59页 |
6.1.2 学习思维固化 | 第59页 |
6.1.3 哲学范畴——内因与外因 | 第59-60页 |
6.2 提升大学生音乐非正式学习能力的建议 | 第60-62页 |
6.2.1 音乐研究的新视角 | 第60-61页 |
6.2.2 学生学习的新环境 | 第61页 |
6.2.3 音乐课堂的新模式 | 第61-62页 |
6.2.4 学习评价的新体系 | 第62页 |
6.3 研究不足 | 第62-63页 |
6.4 未来的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附录 | 第68-71页 |
附录A:大学生音乐非正式学习能力调查问卷 | 第68-70页 |
附录B:影响大学生音乐非正式学习能力的因素 | 第70-71页 |
人名索引 | 第71-72页 |
术语索引 | 第72-73页 |
个人简历 | 第73页 |
在学期间的学术活动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