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音乐论文--音乐技术理论与方法论文--作曲理论论文

从结构观念来看鲁托斯拉夫斯基《第三交响曲》的创作技法

中文摘要第3-4页
英文摘要第4页
绪论第7-8页
第一章 概述鲁托斯拉夫斯基及其《第三交响曲》第8-12页
    第一节 关于鲁托斯拉夫斯基第8-10页
        一、生平简述第8-9页
        二、创作历程简述第9-10页
            (一)早期(1913-1947)第9页
            (二)过渡时期(1947-1960)第9-10页
            (三)成熟时期至晚期(1960-1979 及以后)第10页
    第二节 关于《第三交响曲》第10-12页
        一、主要特征简述第10-11页
        二、结构观念特色第11-12页
第二章 《第三交响曲》音乐语言的构建及其作用第12-25页
    第一节 多样化的织体形态第12-18页
        一、标志性的齐奏性织体第12-13页
            (一)独立的“E音”主导动机第12-13页
        二、块状呈现的复调性织体第13-16页
            (一)微复调的体现第13-15页
            (二)声部束的运用第15-16页
        三、多层次的复合性织体第16-18页
    第二节 十二音体系运用第18-21页
        一、音高的横向排列第18-19页
        二、和弦的纵向叠加第19-21页
    第三节 乐队与音响的表现第21-25页
        一、乐队编制设计第21页
        二、主导性音响体的特点与作用第21-25页
第三章 《第三交响曲》曲式特点及其功能第25-40页
    第一节 二分性结构的整体化体现第25-27页
    第二节 局部结构的段落性划分第27-40页
        一、主导性动机的作用第27-28页
        二、托卡塔式主题与如歌主题第28-32页
            (一)叠加紧缩的托卡塔主题第28-29页
            (二)变化中统一的如歌主题第29-32页
        三、“宏节奏”结构的连贯性和逻辑性第32-40页
            (一)“宏节奏”结构第32-33页
            (二)“宏节奏”结构的运用和作用第33-40页
第四章 《第三交响曲》的结构观念第40-45页
    第一节 音乐结构的空间性第40-41页
    第二节 《第三交响曲》的结构的形式美体现第41-45页
        一、音乐的结构形式第41页
        二、结构的节奏律动第41-42页
        三、差异下的平衡第42-45页
结语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页

论文共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谭盾《女书》创作技法及观念的多元融合
下一篇:论巴罗克时期双簧管作品中的装饰性技法及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