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10页 |
1.1.2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2.1 元胞自动机模型在交通瓶颈中的发展概述 | 第11-12页 |
1.2.2 无信号T型交叉口交通特性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1.3 相关交通流理论简析 | 第13-17页 |
1.3.1 交通特性三大基本参数[22] | 第13-15页 |
1.3.2 三大交通流理论模型 | 第15-17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1.4.1 无信号T型交叉口元胞自动机规则研究 | 第17-18页 |
1.4.2 无信号T型交叉口元胞自动机仿真系统构建 | 第18页 |
1.4.3 基于模型的无信号T型交叉口冲突行为特征分析 | 第18页 |
1.4.4 基于模型的无信号T型交叉口左转停车行为特征分析 | 第18页 |
1.4.5 基于模型的无信号T型交叉口延误特征分析 | 第18页 |
1.4.6 无信号交叉口有序程度理论研究 | 第18-19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2章 元胞自动机交通流模型及其演化规则分析 | 第22-30页 |
2.1 元胞自动机基本理论 | 第22-25页 |
2.1.1 元胞自动机定义 | 第22页 |
2.1.2 元胞自动机的构成 | 第22-25页 |
2.1.3 元胞自动机的特征 | 第25页 |
2.2 多种元胞自动机交通流模型研究 | 第25-29页 |
2.2.1 单车道元胞自动机模型 | 第25-27页 |
2.2.2 多车道元胞自动机模型 | 第27-28页 |
2.2.3 交通瓶颈处的元胞自动机模型 | 第28-2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基于数据分析的T型交叉口特征研究 | 第30-42页 |
3.1 数据采集 | 第30-32页 |
3.1.1 调查前的准备 | 第30-31页 |
3.1.2 调查数据采集 | 第31-32页 |
3.2 无信号T型交叉口自由流车速分析 | 第32-35页 |
3.2.1 主路车速 | 第32-34页 |
3.2.2 支路左转车速 | 第34-35页 |
3.3 主路交通流受支路左转影响特性分析 | 第35-38页 |
3.3.1 支路左转的行为分析 | 第35-36页 |
3.3.2 主路冲突区域判定标准 | 第36页 |
3.3.3 交叉口主路冲突区域数据分析 | 第36-38页 |
3.4 支路左转停车特性分析 | 第38-41页 |
3.4.1 左转停车等待特性分析 | 第38-39页 |
3.4.2 左转二次停车等待特性分析 | 第39-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无信号T型交叉口仿真建模 | 第42-52页 |
4.1 基本参数设定 | 第42-44页 |
4.2 T型交叉口仿真建模 | 第44-49页 |
4.2.1 支路左转与直行冲突模型 | 第44-45页 |
4.2.2 支路左转停车模型 | 第45-47页 |
4.2.3 主路车辆通行模型 | 第47-48页 |
4.2.4 无信号T型交叉口仿真流程 | 第48-49页 |
4.3 模型检验 | 第49-5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5章 无信号T型交叉口交通流特性分析 | 第52-68页 |
5.1 冲突行为特征分析 | 第52-58页 |
5.1.1 冲突与流量之间的关系 | 第52-55页 |
5.1.2 冲突与驾驶员心理之间的关系 | 第55-58页 |
5.2 停车行为分析 | 第58-61页 |
5.2.1 停车行为分类 | 第58页 |
5.2.2 支路左转停车特征分析 | 第58-61页 |
5.3 交叉口延误分析 | 第61-64页 |
5.4 无信号T型交叉口有序程度理论 | 第64-6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8-70页 |
6.1 主要工作与结论 | 第68-69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参加项目和发表论文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