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27页 |
1.1 选题依据与立论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23页 |
1.3.1 营运能力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8页 |
1.3.2 经济增加值相关研究综述 | 第18-23页 |
1.3.3 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评价 | 第23页 |
1.4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第23-27页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3-24页 |
1.4.2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24-26页 |
1.4.3 研究的技术路线流程图 | 第26-27页 |
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7-31页 |
2.1 资本循环理论 | 第27-28页 |
2.2 业绩评价理论 | 第28页 |
2.3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8-29页 |
2.4 现代资本结构理论 | 第29-31页 |
3 央企上市公司营运能力与经济增加值绩效考核的关系分析 | 第31-39页 |
3.1 经济增加值价值管理体系及经济增加值价值驱动因素 | 第31-34页 |
3.1.1 经济增加值价值管理体系 | 第31-32页 |
3.1.2 经济增加值价值驱动因素 | 第32-34页 |
3.2 央企上市公司经济增加值的应用背景 | 第34-35页 |
3.2.1 央企上市公司盲目做大规模 | 第34-35页 |
3.2.2 央企上市公司价值创造能力低下 | 第35页 |
3.3 央企上市公司经济增加值绩效考核办法及重点 | 第35-37页 |
3.3.1 央企上市公司经济增加值绩效考核办法 | 第36页 |
3.3.2 央企上市公司经济增加值绩效考核重点 | 第36-37页 |
3.4 央企上市公司营运能力对经济增加值的影响路径 | 第37-39页 |
3.4.1 营运能力的提高促进税后净营业利润的实现 | 第37页 |
3.4.2 营运能力的提高促进资本成本的降低 | 第37-39页 |
4 央企上市公司营运能力和经济增加值的比较分析及启示 | 第39-53页 |
4.1 央企上市公司资产规模和结构的变化趋势 | 第39-41页 |
4.1.1 央企上市公司资产规模的扩张趋势 | 第39-40页 |
4.1.2 央企上市公司资产结构的变化趋势 | 第40-41页 |
4.2 央企上市公司营运能力的比较分析 | 第41-49页 |
4.2.1 央企上市公司营运能力的横向比较 | 第41-45页 |
4.2.2 央企上市公司营运能力的纵向比较 | 第45-49页 |
4.3 央企上市公司经济增加值的比较分析 | 第49-51页 |
4.3.1 央企上市公司经济增加值的横向比较 | 第49-50页 |
4.3.2 央企上市公司经济增加值的纵向比较 | 第50-51页 |
4.4 央企上市公司营运能力和经济增加值比较分析的启示 | 第51-53页 |
5 央企上市公司营运能力对经济增加值影响的实证研究 | 第53-65页 |
5.1 研究假设的提出 | 第53页 |
5.2 样本的选择和数据的来源 | 第53-54页 |
5.3 变量的选取 | 第54-56页 |
5.3.1 被解释变量的选取及解释 | 第54-55页 |
5.3.2 解释变量的选取及解释 | 第55页 |
5.3.3 控制变量的选取及解释 | 第55-56页 |
5.4 模型的构建 | 第56页 |
5.5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56-59页 |
5.5.1 经济增加值率和资产周转率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57-58页 |
5.5.2 控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58-59页 |
5.6 相关性分析 | 第59-61页 |
5.6.1 流动资产周转率和经济增加值的相关性分析 | 第59-60页 |
5.6.2 长期资产周转率和经济增加值的相关性分析 | 第60页 |
5.6.3 总资产周转率和经济增加值的相关性分析 | 第60-61页 |
5.7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第61-64页 |
5.7.1 流动资产周转率和经济增加值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第61-63页 |
5.7.2 长期资产周转率和经济增加值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第63页 |
5.7.3 总资产周转率和经济增加值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第63-64页 |
5.8 实证研究结论 | 第64-65页 |
6 对策与建议 | 第65-67页 |
6.1 提高央企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 | 第65页 |
6.2 创新央企上市公司盈利模式 | 第65-66页 |
6.3 调整央企上市公司存量资产结构 | 第66页 |
6.4 优化央企上市公司国有资本配置 | 第66-67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67-71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67页 |
7.2 研究创新点 | 第67-68页 |
7.3 研究不足和展望 | 第68-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附录 | 第75-87页 |
致谢 | 第87-8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