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森林树种论文--针叶树类论文--杉木论文

安徽省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及其碳储量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主要符号表第12-13页
1 文献综述第13-20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4页
    1.2 森林生物量及其植被碳储量研究方法概述第14-16页
        1.2.1 传统方法第14页
        1.2.2 生物量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第14-15页
        1.2.3 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结合法第15-16页
    1.3 森林生物量及碳储量研究概况第16-20页
        1.3.1 国外研究概况第16-17页
        1.3.2 国内研究概况第17-20页
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0-22页
3 研究方法第22-28页
    3.1 技术路线图第22-23页
    3.2 基于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资料的研究第23-24页
        3.2.1 调查地区概况第23页
        3.2.2 数据来源第23页
        3.2.3 杉木林生物量估算第23-24页
        3.2.4 杉木林碳储量估算第24页
        3.2.5 杉木林生产力估算第24页
    3.3 基于野外样地调查的研究第24-27页
        3.3.1 各调查地区概况第24-25页
        3.3.2 样地设置与调查第25-26页
        3.3.3 生物量的计算第26-27页
        3.3.4 碳储量的计算第27页
    3.4 数据处理第27-28页
4 结果与分析第28-38页
    4.1 基于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资料的研究第28-34页
        4.1.1 安徽省不同时期杉木林总量第28-30页
        4.1.2 杉木林生物量碳储量动态第30-31页
        4.1.3 各龄组杉木生物量碳储量第31-33页
        4.1.4 杉木林生产力第33-34页
    4.2 基于野外样地调查的研究第34-38页
        4.2.1 安徽各林龄杉木林生物量碳储量第34-36页
        4.2.2 安徽各地区杉木林生物量碳储量比较第36-38页
5 讨论第38-45页
    5.1 安徽杉木林时间尺度动态变化分析第38-39页
    5.2 安徽省级尺度杉木林生物量和生产力评价第39-40页
    5.3 安徽省及其各地区杉木林单位面积生物量比较第40-41页
    5.4 杉木人工林与其他人工林生物量第41-43页
    5.5 经营周期对杉木林生物量碳储量的影响第43页
    5.6 本研究的不足和建议第43-45页
6 结论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55页
致谢第55-56页
作者简介第56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公司治理对并购绩效的影响研究--以煤炭上市公司为例
下一篇:央企上市公司营运能力对经济增加值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