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8-13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一)导学案运用的背景 | 第8-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页 |
(三)导学案的内涵和组成 | 第9-10页 |
二、研究的现状及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三、研究的目标 | 第11页 |
四、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一)本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1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第一章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诗歌教学现状 | 第13-24页 |
一、云南金平少数民族学生语文学习的基本情况 | 第13-16页 |
(一)环境方面 | 第13-14页 |
(二)学生方面 | 第14页 |
(三)教师方面 | 第14-15页 |
(四)学科方面 | 第15-16页 |
二、金平县勐桥乡中学基本情况及初中诗歌教学现状分析 | 第16-20页 |
(一)数据分析 | 第17-20页 |
(二)得出结论 | 第20页 |
三、少数民族地区初中诗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0-24页 |
(一)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师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 | 第20-21页 |
(二)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诗歌遇到的问题 | 第21-22页 |
(三)少数民族地区初中诗歌教学存在问题探因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诗歌导学案的设计 | 第24-34页 |
一、少数民族地区初中诗歌导学案的设计 | 第24-28页 |
(一)结合少数民族学生实际情况编写导学案 | 第24-26页 |
(二)结合初中诗歌教学的重难点编写导学案 | 第26-28页 |
二、注重导学过程 | 第28-32页 |
(一)合理引导,发掘能力 | 第28-30页 |
(二)明确学习方法 | 第30页 |
(三)循序渐进,引导思考 | 第30-31页 |
(四)重拓展,结合文本引发美育思考 | 第31页 |
(五)注重反馈,及时指导 | 第31-32页 |
三、诗歌导学案的结构 | 第32-34页 |
(一)学习目标 | 第32页 |
(二)预习案 | 第32-33页 |
(三)互动案 | 第33页 |
(四)作业案 | 第33-34页 |
第三章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诗歌导学案的运用 | 第34-48页 |
一、形成操作体系,提高可操作性 | 第34-44页 |
(一)“诗歌导学案”教学模式实施中的表现特征 | 第34-36页 |
(二)诗歌导学案教学模式在少数民族地区诗歌教学中的应用实施过程 | 第36-44页 |
二、诗歌导学案运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第44-48页 |
第四章 运用诗歌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与价值 | 第48-57页 |
一、以金平县勐桥乡中学为例的诗歌导学案教学实践例证 | 第48-51页 |
(一)情景导入 | 第48页 |
(二)预习检查 | 第48页 |
(三)互动环节 | 第48-49页 |
(四)合作讨论 | 第49页 |
(五)学会总结与反思 | 第49-50页 |
(六)教师点评 | 第50-51页 |
二、少数民族地区初中诗歌导学案教学模式的教学成效体现及分析 | 第51-55页 |
(一)诗歌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初步的成效 | 第51-53页 |
(二)实施“诗歌导学案”模式需要巩固拓展的方面 | 第53-55页 |
三、“诗歌导学案”教学模式在少数民族地区初中诗歌教学实践中的价值和意义的思考 | 第55-57页 |
(一)诗歌导学案的运用价值及其对基层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 | 第55-56页 |
(二)诗歌导学案在少数民族地区诗歌教学实践的可能性及其应用前景 | 第56-57页 |
结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附录 | 第60-66页 |
附录A 初中诗歌学习状况调查问卷 | 第60-63页 |
附录B 《长歌行》导学案 | 第63-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