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导论 | 第15-24页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第15-18页 |
1.2 基本概念 | 第18-20页 |
1.2.1 基本医疗服务 | 第18-19页 |
1.2.2 可及性 | 第19-20页 |
1.2.3 基本医疗服务可及性 | 第20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1.4 资料与数据来源 | 第22页 |
1.5 结构安排 | 第22-24页 |
2 已有研究和实践探索述评 | 第24-66页 |
2.1 “市场派”与“政府派”:关乎新医改方向的争论 | 第25-27页 |
2.2 基本医疗服务可及性的内涵与外延 | 第27-31页 |
2.3 基本医疗服务可及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31-53页 |
2.3.1 资源集聚与地理区位 | 第31-35页 |
2.3.2 医疗机构的服务供给能力与医疗服务治理结构 | 第35-36页 |
2.3.3 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与治理结构 | 第36-43页 |
2.3.4 医疗保险的支付方式 | 第43-48页 |
2.3.5 医疗服务费用的过快增长 | 第48-50页 |
2.3.6 既有研究述评 | 第50-53页 |
2.4 域外国家实践探索 | 第53-66页 |
2.4.1 俾斯麦模式:德国医疗服务体系 | 第54-59页 |
2.4.2 贝弗里奇模式:英国国民健康服务体系 | 第59-61页 |
2.4.3 对两国实践探索的简要评述 | 第61-66页 |
3 分析框架与基本假设 | 第66-77页 |
3.1 基本医疗服务可及性:一个基于供需视角的新分析框架 | 第66-72页 |
3.2 变量与测量指标 | 第72-74页 |
3.3 研究假设 | 第74-77页 |
4 我国基本医疗服务可及性的变迁:历史与现状 | 第77-102页 |
4.1 我国基本医疗服务可及性的历史变迁过程 | 第77-88页 |
4.1.1 计划经济时代的基本医疗服务供给可及性 | 第77-80页 |
4.1.2 改革开放后的基本医疗服务供给可及性 | 第80-86页 |
4.1.3 新医改后的基本医疗服务供给可及性 | 第86-88页 |
4.2 我国基本医疗服务可及性的现状 | 第88-102页 |
5 基于需求视角的基本医疗服务可及性的影响因素:计量分析 | 第102-119页 |
5.1 医保保障水平对基本医疗服务可及性的影响:作为中介变量的供给诱导需求 | 第104-116页 |
5.2 居民收入对基本医疗服务可及性的影响 | 第116-119页 |
6 基于供给视角的基本医疗服务可及性的影响因素:案例比较 | 第119-156页 |
6.1 海盐、宁海和松阳基本医疗服务可及性的现状 | 第122-127页 |
6.2 欠发达县域的基本医疗服务供给:松阳 | 第127-133页 |
6.3 发达县域的基本医疗服务供给,一个高可及性样本:海盐 | 第133-139页 |
6.4 发达县域的基本医疗服务供给,一个低可及性样本:宁海 | 第139-142页 |
6.5 讨论与分析 | 第142-156页 |
6.5.1 环境与行动者对基本医疗服务可及性的形塑 | 第142-151页 |
6.5.2 机制创新:可及性的分时满足 | 第151-156页 |
7 基本医疗服务可及性的提升路径 | 第156-171页 |
7.1 我国基本医疗服务可及性的挑战:历史包袱与治理结构 | 第156-162页 |
7.2 承担政府责任,改进结构性因素 | 第162-164页 |
7.3 丰富供给主体,改善供给侧治理结构 | 第164-166页 |
7.4 在有管理的竞争中实施战略性购买 | 第166-171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171-177页 |
8.1 研究发现 | 第171-174页 |
8.2 研究贡献 | 第174-175页 |
8.3 研究展望 | 第175-177页 |
参考文献 | 第177-191页 |
附录:相邻倾向性得分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的结果 | 第191-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