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空间规划有效性测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以《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为例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1 绪论第19-34页
    1.1 研究背景第19-22页
        1.1.1 理论背景第19-21页
        1.1.2 现实背景第21-22页
    1.2 研究意义第22-24页
        1.2.1 建立新的空间规划有效性分析框架第22-23页
        1.2.2 回应对空间规划实施成效的质疑第23页
        1.2.3 为优化我国空间规划制度提供可能参考第23-24页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第24-29页
        1.3.1 研究对象界定第24-25页
        1.3.2 主要研究内容第25-26页
        1.3.3 研究方法第26-27页
        1.3.4 技术路线第27-29页
    1.4 研究案例与数据来源第29-34页
        1.4.1 案例研究的内容选择第29-30页
        1.4.2 研究案例与研究区概况第30-33页
        1.4.3 相关数据的来源第33-34页
2 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第34-62页
    2.1 规划有效性研究的主要难点第34-38页
        2.1.1 规划目标可能是相互冲突的第34-35页
        2.1.2 规划可能经常调整第35页
        2.1.3 评估时机问题第35-36页
        2.1.4 规划效果与影响的广泛性第36页
        2.1.5 理论研究与现实需求脱节第36页
        2.1.6 如何判断规划实施的成功与失败第36-37页
        2.1.7 如何区分规划与规划外其他因素的影响第37页
        2.1.8 评价主体的选择第37-38页
        2.1.9 数据的可获得性第38页
    2.2 规划有效性的衡量标准第38-47页
        2.2.1 两种对立的基本规划类型第38-41页
        2.2.2 一致性(Conformance)第41-42页
        2.2.3 规划效能(Performance)第42-43页
        2.2.4 过程理性第43-45页
        2.2.5 结果理性第45-46页
        2.2.6 其他衡量标准第46-47页
    2.3 规划有效性的评价方法第47-53页
        2.3.1 基于一致性的评价方法第47-49页
        2.3.2 基于效能的评价方法第49-50页
        2.3.3 理性主义与实用主义第50-51页
        2.3.4 其他评价方法第51-53页
    2.4 规划有效性的影响因素第53-59页
        2.4.1 规划质量第53页
        2.4.2 规划制度第53-55页
        2.4.3 规划责任部门第55-56页
        2.4.4 规划相关者第56-57页
        2.4.5 外部影响因素第57-59页
    2.5 已有研究述评第59-62页
        2.5.1 理论与实践尚存隔阂,国内与国外尚有差距第59页
        2.5.2 有效性测度的理论依据是规划有效性研究的核心难题第59页
        2.5.3 已有规划有效性测度理论既对立又联系第59-60页
        2.5.4 规划有效性评价理论的测度方法有待完善第60-61页
        2.5.5 规划有效性影响因素研究仍有继续充实的空间第61-62页
3 空间规划有效性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第62-85页
    3.1 对空间规划功能定位的再认识第62-65页
    3.2 一致性测度方法的优化第65-70页
        3.2.1 现有方法的不足第65-67页
        3.2.2 土地利用与规划一致性的系统测度方法第67-70页
    3.3 规划效能的评价思路第70-79页
        3.3.1 规划效能本质的解构第70-72页
        3.3.2 规划效能测度的关键难点第72-73页
        3.3.3 已有研究的启示第73-75页
        3.3.4 本文规划效能的测度方法第75-79页
    3.4 一致性理论与效能理论的内在联系第79-81页
        3.4.1 一致性与第一层面规划效能第79-80页
        3.4.2 一致性与第二层面规划效能第80-81页
    3.5 空间规划有效性分析框架第81-83页
    3.6 本章小结第83-85页
4 结果与规划一致性的测度第85-114页
    4.1 规划控制指标的实现度第85-88页
        4.1.1 耕地指标第85-87页
        4.1.2 建设用地指标第87-88页
    4.2 用于一致性评价的规划图层选取第88-90页
        4.2.1 用于耕地保护一致性评价的规划图层第88-89页
        4.2.2 用于城镇用地管控一致性评价的规划图层第89-90页
    4.3 土地利用与规划的空间吻合度第90-95页
        4.3.1 不同吻合性用地的空间分布特征第90-92页
        4.3.2 耕地与规划的吻合度第92-93页
        4.3.3 城镇用地与规划的吻合度第93-95页
    4.4 地类演化角度的规划有效性测度第95-103页
        4.4.1 地类演化角度规划有效性等级的具体情形第95-98页
        4.4.2 耕地演化的一致性等级第98-101页
        4.4.3 城镇用地演化的一致性等级第101-103页
    4.5 空间形态角度的规划有效性测度第103-113页
        4.5.1 不同用地评价内容的分化第103-105页
        4.5.2 空间形态视角下耕地保护的规划有效性第105-109页
        4.5.3 空间形态视角下规划调控城镇用地的有效性第109-113页
    4.6 本章小结第113-114页
5 规划对决策影响力的评价第114-144页
    5.1 后续决策与规划具体方案的符合度第115-129页
        5.1.1 后续决策对规划的总体参考情况第115-125页
        5.1.2 违背一致性情形中决策对规划的参考情况第125-129页
    5.2 违背规划的决策与规划目标的相容性第129-136页
        5.2.1 违背规划的决策与规划目标的相容性第129-131页
        5.2.2 结果不一致情形与规划目标的相容性第131-136页
    5.3 与规划目标相冲突情形下决策违背规划的原因分析第136-143页
        5.3.1 规划目标的合理性第136-141页
        5.3.2 其他方面的原因分析第141-143页
    5.4 本章小结第143-144页
6 规划对改善决策作用的分析:基于事后效益的视角第144-166页
    6.1 耕地保护的总体实施绩效第145-152页
        6.1.1 补充耕地与占用耕地的质量比较第145-147页
        6.1.2 补充耕地的生态环境影响第147-150页
        6.1.3 占补耕地对农业产出的影响第150-152页
    6.2 违背一致性原则下占补耕地对耕地保护绩效的影响第152-155页
        6.2.1 不一致情形下补充和占用耕地的质量状况第153页
        6.2.2 新增违规耕地的来源情况第153-155页
    6.3 城镇用地管控成效第155-162页
        6.3.1 城镇用地的集约度第155-157页
        6.3.2 土地、产业和人口非农化协调性的比较分析第157-159页
        6.3.3 城镇用地扩张对耕地保护的影响第159-162页
    6.4 违背一致性的城镇用地开发利用效益第162-165页
        6.4.1 违规城镇用地的利用效益第162-164页
        6.4.2 城镇用地违规开发的耕地损耗代价第164-165页
    6.5 本章小结第165-166页
7 空间规划有效性测度理论与方法的比较研究第166-185页
    7.1 一致性的测度方法第166-167页
    7.2 规划效能理论及其评价方法第167-170页
    7.3 规划有效性评价理论/框架第170-172页
    7.4 本文规划有效性分析框架下的政策含义第172-184页
        7.4.1 对规划有效性影响因素的检讨第172-180页
        7.4.2 主要政策含义第180-184页
    7.5 本章小结第184-185页
8 结论与讨论第185-188页
    8.1 主要研究结论第185-186页
    8.2 研究的创新之处第186-187页
    8.3 研究展望第187-188页
参考文献第188-209页
作者简历第209页
发表的论文第209-210页
参与的科研项目第210页

论文共21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民航陆空对话的语音识别关键技术研究
下一篇:基本医疗服务可及性的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