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SAE赛车转向系统设计及性能分析
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插图清单 | 第13-15页 |
表格清单 | 第15-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1页 |
1.1 FSAE赛事介绍 | 第16-17页 |
1.2 赛车转向系统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2.1 国外主要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2.2 国内主要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第二章 赛车转向系统概述 | 第21-24页 |
2.1 赛车转向系统作用及组成 | 第21页 |
2.2 赛车转向系统与乘用车转向系统区别 | 第21-22页 |
2.3 赛车转向系统设计目标 | 第22-23页 |
2.4 赛车转向系统设计流程 | 第2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FSAE赛车转向系统设计 | 第24-42页 |
3.1 转向器方案选型 | 第24-26页 |
3.1.1 转向器分类及其特点 | 第24-25页 |
3.1.2 转向器方案比较和选型 | 第25-26页 |
3.2 方向盘设计 | 第26-28页 |
3.3 转向系统性能参数设计 | 第28-31页 |
3.3.1 最大转向角度 | 第28-30页 |
3.3.2 转向系角传动比 | 第30-31页 |
3.3.3 转向系转矩传动比 | 第31页 |
3.4 转向系统计算参数设计 | 第31-33页 |
3.4.1 齿条行程及梯形臂长度 | 第31-32页 |
3.4.2 转向系计算载荷确定 | 第32-33页 |
3.5 基于回正性和轻便性的主销参数设计 | 第33-39页 |
3.5.1 主销定位参数 | 第34-36页 |
3.5.2 赛车回正力矩组成 | 第36-38页 |
3.5.3 主销定位参数设计 | 第38-39页 |
3.6 轮胎外倾角和前束匹配设计 | 第39-41页 |
3.6.1 轮胎定位参数 | 第39-40页 |
3.6.2 轮胎外倾角设计 | 第40页 |
3.6.3 与外倾角相匹配的前束角设计 | 第40-41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FSAE赛车转向梯形优化设计 | 第42-61页 |
4.1 转向梯形选型 | 第42-43页 |
4.2 目标转向关系优化 | 第43-54页 |
4.2.1 标准阿克曼转向关系 | 第43-44页 |
4.2.2 考虑侧偏角时的左右轮转角关系 | 第44-46页 |
4.2.3 轮胎侧偏特性 | 第46-50页 |
4.2.4 转向时四轮载荷重新分配计算 | 第50-52页 |
4.2.5 目标转向关系优化 | 第52-54页 |
4.3 转向梯形参数优化设计 | 第54-58页 |
4.3.1 实际转角关系 | 第54-56页 |
4.3.2 转向梯形参数优化目标函数建立 | 第56页 |
4.3.3 转向梯形参数优化变量与约束条件 | 第56-57页 |
4.3.4 转向梯形设计结果 | 第57-58页 |
4.4 转向杆系与悬架系统匹配设计 | 第58-5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五章 系统建模与转向性能分析 | 第61-82页 |
5.1 ADAMS/Car建模过程 | 第61-62页 |
5.1.1 ADAMS/Car 软件介绍 | 第61页 |
5.1.2 ADAMS/Car 建模过程介绍 | 第61-62页 |
5.2 FSAE赛车转向系统及整车建模过程 | 第62-66页 |
5.2.1 转向子系统模型建立 | 第62-63页 |
5.2.2 轮胎模型建立 | 第63-65页 |
5.2.3 前悬架子系统模型建立 | 第65页 |
5.2.4 整车装配模型 | 第65-66页 |
5.3 车轮跳动分析 | 第66-72页 |
5.3.1 车轮平行跳动试验 | 第67-70页 |
5.3.2 车轮反向跳动试验 | 第70-72页 |
5.4 稳态回转特性分析 | 第72-77页 |
5.4.1 仿真方法 | 第73-74页 |
5.4.2 仿真结果 | 第74-76页 |
5.4.3 评价指标 | 第76-77页 |
5.5 转向轻便性分析 | 第77-79页 |
5.5.1 仿真方法 | 第77-78页 |
5.5.2 仿真结果 | 第78页 |
5.5.3 评价指标 | 第78-79页 |
5.6 转向回正性分析 | 第79-81页 |
5.6.1 仿真方法 | 第79-80页 |
5.6.2 仿真结果 | 第80-81页 |
5.6.3 评价指标 | 第81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2-84页 |
6.1 总结 | 第82-83页 |
6.2 展望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