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2-41页 |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 第12-20页 |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 第20-34页 |
一、有关社会流动的研究 | 第20-26页 |
二、教育与社会流动研究 | 第26-31页 |
三、家族与家族教育研究 | 第31-34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 第34-36页 |
第四节 基本资料与研究方法 | 第36-41页 |
一、基本资料 | 第36-38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38-41页 |
第二章 毛氏的家族形态与传统社会流动形式 | 第41-90页 |
第一节 吉安的历史与教育传统 | 第41-60页 |
一、历史沿革与地理环境 | 第41-46页 |
二、吉安的宗族与村落 | 第46-53页 |
三、吉安的传统教育形态 | 第53-60页 |
第二节 毛氏的家族史 | 第60-70页 |
一、南迁的北族:共祖毛氏 | 第61-63页 |
二、浙江迁江西:龙城毛氏 | 第63-66页 |
三、龙城毛氏分支:毛家村毛氏 | 第66-67页 |
四、毛家村毛氏一支:裕元巷毛氏 | 第67-70页 |
第三节 毛氏家族的聚落形态与社会流动 | 第70-88页 |
一、毛氏家族的聚落形态 | 第70-81页 |
二、“耕读传家”的教育文化 | 第81-87页 |
三、毛氏家族的传统社会流动形式 | 第87-88页 |
小结 | 第88-90页 |
第三章 科举制废除后的家族社会流动(1905-1911) | 第90-119页 |
第一节 废科举与社会流动机制的更替 | 第90-100页 |
一、废科举的社会流动后果 | 第90-93页 |
二、吉安士绅阶层的转型 | 第93-100页 |
三、新式教育作为社会流动机制的形成 | 第100页 |
第二节 吉安的新式教育与宗族 | 第100-108页 |
一、吉安新式教育的发展 | 第100-103页 |
二、宗族新学精英的产生 | 第103-108页 |
第三节 新式教育与家族早期社会流动:三个个案 | 第108-118页 |
一、低级士绅:毛仁炬 | 第109-113页 |
二、在传统士绅与新式精英之间的第一代人:毛仪与毛伦 | 第113-118页 |
小结 | 第118-119页 |
第四章 民国教育革新与家族社会流动(1912-1948) | 第119-156页 |
第一节 第一代人的办学实践 | 第119-130页 |
一、吉安新教育体系的建立 | 第119-128页 |
二、吉安高小与吉安小学的创办 | 第128-130页 |
第二节 第二代人的教育生活史 | 第130-140页 |
一、小学教育 | 第131-132页 |
二、中学教育 | 第132页 |
三、高等教育 | 第132-140页 |
第三节 教育与第二代人的社会流动 | 第140-154页 |
一、教育与第二代人的职业分化 | 第140-146页 |
二、教育与家族女性角色的崛起 | 第146-150页 |
三、新学精英的宗族建设 | 第150-154页 |
小结 | 第154-156页 |
第五章 “运动”时代的教育生活与社会流动(1949-1976) | 第156-190页 |
第一节 新体制下第三代人的教育生活史 | 第156-172页 |
一、第三代人的教育生活史(1949-1966) | 第156-163页 |
二、第三代人的教育生活史(1967-1976) | 第163-172页 |
第二节 第二代人与第三代人的社会流动 | 第172-186页 |
一、家族政治精英的命运 | 第173-178页 |
二、家族知识分子群体的沉浮 | 第178-182页 |
三、毛家村内的阶级与阶层分化 | 第182-186页 |
第三节 “家国对立”下的毛氏家族社会 | 第186-189页 |
一、家族的仪式、祠堂与族谱 | 第186-188页 |
二、家族结构的“非血缘化” | 第188-189页 |
小结 | 第189-190页 |
第六章 恢复高考后两代人的教育与社会流动(1977-2010) | 第190-235页 |
第一节 1977年以来两代人的教育生活史 | 第190-197页 |
一、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四代人(1977-1998) | 第190-194页 |
二、高等教育扩招后的第五代人(1999-2010) | 第194-197页 |
第二节 教育与两代人的社会流动分析 | 第197-206页 |
一、两代人社会流动的基本状况 | 第197-200页 |
二、教育与两代人职业结构的流动 | 第200-202页 |
三、教育与两代人阶层构成的流动 | 第202-206页 |
第三节 教育伴随性社会流动背景下的家族社会 | 第206-234页 |
一、教育与毛氏家族结构的嬗变 | 第206-225页 |
二、毛氏的宗族重建与历史延续 | 第225-234页 |
小结 | 第234-235页 |
第七章 结论与思考 | 第235-241页 |
一、结论:社会流动的教育机制 | 第235-238页 |
二、思考:普通家族教育研究的意义 | 第238-241页 |
附录 | 第241-246页 |
附录一:龙城毛氏司封派部分村庄分徙世系图 | 第241-242页 |
附录二:一九九四年甲戍版《龙城毛氏三派宗谱》谱约 | 第242-243页 |
附录三:裕元巷部分知识人才表 | 第243-246页 |
参考文献 | 第246-255页 |
后记 | 第2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