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导言 | 第11-16页 |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1页 |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 三、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 (一)关于高校转型发展的研究 | 第12页 |
| (二)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第12-14页 |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 (一)地方本科高校 | 第14页 |
| (二)转型发展 | 第14-15页 |
| (三)应用型人才 | 第15页 |
| (四)人才培养模式 | 第15页 |
| 五、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一)文献法 | 第15页 |
| (二)调查法 | 第15-16页 |
| 第一章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分析 | 第16-21页 |
| 第一节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 | 第16-17页 |
| 一、国内制造业缺少应用型人才供给 | 第16-17页 |
| 二、学校办学定位与发展理念模糊不清 | 第17页 |
| 三、学科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匹配度较低 | 第17页 |
| 第二节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 第17-19页 |
| 一、转型发展是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 第18页 |
| 二、转型发展是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 | 第18页 |
| 三、转型发展是关系地方院校生死存亡的根本出路 | 第18-19页 |
| 第三节 应用型人才培养现存的问题分析 | 第19-21页 |
| 一、培养目标与培养过程错位 | 第19页 |
| 二、理论与实践教学主次不分 | 第19-20页 |
| 三、培养质量缺乏多元评价指标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征及典型模式分析 | 第21-28页 |
| 第一节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征分析 | 第21-23页 |
| 一、以应用型为主的人才培养目标 | 第21页 |
| 二、以高素质技术技能为主的人才培养规格 | 第21-22页 |
| 三、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的培养过程 | 第22-23页 |
| (一)专业设置与产业集群对接 | 第22页 |
| (二)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 第22页 |
| (三)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 第22-23页 |
| 四、以多元评价为主的质量保障体系 | 第23页 |
| 第二节 应用型人才培养典型模式分析 | 第23-28页 |
| 一、“嵌入式”模式 | 第24页 |
| 二、“订单式”模式 | 第24-25页 |
| 三、“产学研”模式 | 第25-26页 |
| 四、“三位一体”模式 | 第26-28页 |
| 第三章 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案例分析——以广西为例 | 第28-43页 |
| 第一节 广西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基本情况 | 第28-32页 |
| 第二节 广西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分析 | 第32-43页 |
|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问题 | 第33-35页 |
| (一)人才培养目标趋同化 | 第34-35页 |
| (二)人才培养规格同质化 | 第35页 |
|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问题 | 第35-42页 |
| (一)部分高校专业集群设立重叠 | 第35-37页 |
| (二)专业集群对接产业的覆盖面偏小 | 第37-39页 |
| (三)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衔接不牢 | 第39-41页 |
| (四)教学与生产过程存在脱节 | 第41-42页 |
|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问题 | 第42-43页 |
|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主体单一 | 第42页 |
| (二)培养质量评价内容与应用型方向不符 | 第42-43页 |
| 第四章 地方本科高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策略 | 第43-49页 |
| 第一节 宏观层面 | 第43-44页 |
| 一、加强宏观指导,引导转型发展 | 第43-44页 |
| 二、成立学校联盟,协同合作转型 | 第44页 |
| 第二节 微观层面 | 第44-49页 |
| 一、学校领域 | 第44-45页 |
| (一)以能力为导向,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 第44-45页 |
| (二)依据市场需求,灵活设置专业及专业集群 | 第45页 |
| (三)衔接职业标准,科学完善课程及教学体系 | 第45页 |
| 二、政府领域 | 第45-47页 |
| (一)制定政策措施,明确应用型大学办学定位 | 第45-46页 |
| (二)加强监督指导,多渠道支持保障校企合作 | 第46页 |
| (三)建设教师队伍,完善双师型教师职称制度 | 第46-47页 |
| 三、行业企业领域 | 第47-49页 |
| (一)参与培养方案,共建教学团队开发课程 | 第47页 |
| (二)创新合作方式,实施入校入企规划项目 | 第47-48页 |
| (三)建立认定机制,完善企业导师竞聘程序 | 第48-49页 |
| 结语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2-53页 |
| 致谢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