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铁路线路工程论文--线路构造论文--轨道论文

高速铁路轨道精测精调及其平顺性优化研究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2页
第1章 绪论第15-39页
    1.1 引言第15-17页
    1.2 国内外相关问题研究现状第17-35页
        1.2.1 轨道几何参数采集与检测第17-31页
        1.2.2 轨道平顺性控制第31-35页
    1.3 研究目标及论文结构第35-39页
        1.3.1 研究目标第35页
        1.3.2 研究内容第35-36页
        1.3.3 论文结构第36-39页
第2章 轨道检验场测点数据采集及处理第39-63页
    2.1 轨道检测点数据采集与计算第39-49页
        2.1.1 倾斜式棱镜测量第40-42页
        2.1.2 立式棱镜测量第42-43页
        2.1.3 中线桩修正法第43-44页
        2.1.4 轨距尺修正法第44-45页
        2.1.5 修正算法及实验结果分析第45-49页
    2.2 分段轨道检测点的连接第49-61页
        2.2.1 分段测量数据平顺连接的数学模型第50-53页
        2.2.2 轨道检测实验第53-56页
        2.2.3 非重叠区轨道检测点实测结果及分析第56-60页
        2.2.4 重叠区轨道检测点实测结果及分析第60-61页
    2.3 左右轨与线路中线间关系换算第61-63页
第3章 轨道检测的横、垂向偏差算法第63-79页
    3.1 线路中线点平面位置判断步骤第63-65页
        3.1.1 实测点位于直线段的判定第63-64页
        3.1.2 实测点位于曲线段的判定第64-65页
    3.2 线路中线点横向偏差计算第65-75页
        3.2.1 纵向偏差模型算法第66-67页
        3.2.2 距离函数模型算法第67-69页
        3.2.3 法切线垂直模型算法第69-70页
        3.2.4 仿真数据验证第70-75页
    3.3 线路中线点垂向偏差计算第75-79页
第4章 轨道中长波不平顺检测模型及算法第79-95页
    4.1 轨道中长波不平顺检测模型第79-84页
        4.1.1 矢距差法模型第79-82页
        4.1.2 偏差模型第82-83页
        4.1.3 模型演化与存在的问题第83-84页
    4.2 高密度四点偏差约束的轨向高低控制模型及算法第84-87页
    4.3 轨道精调实测数据分析第87-95页
        4.3.1 模型误差的影响第87-89页
        4.3.2 高四模型试验第89-95页
第5章 双轨精调优化算法第95-117页
    5.1 双轨精调模型及求解第95-100页
        5.1.1 双轨精调模型第95-97页
        5.1.2 模型求解第97-100页
    5.2 优化算法流程第100-101页
    5.3 实测数据分析第101-106页
        5.3.1 基准轨实验第101-105页
        5.3.2 非基准轨实验第105-106页
    5.4 增加扣件可调量和相邻点偏差约束第106-117页
        5.4.1 增加新约束的精调优化数学模型第107-109页
        5.4.2 实验及数据分析第109-117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117-121页
    6.1 结论第117-119页
    6.2 下一步工作第119-121页
致谢第121-123页
参考文献第123-13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第135-136页

论文共13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芘在栾树根际土壤中的消减及土壤性质响应研究
下一篇:中亚热带南酸枣落叶阔叶林土壤磷素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