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1 绪论 | 第10-19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 1.2 柔性体应用在多体系统中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1.3 刚柔耦合理论在轨道机车车辆上的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 1.3.1 铁道机车车辆车体和轮对考虑为柔性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1.3.2 铁道机车车辆构架考虑为柔性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 2 车辆多体系统理论方法 | 第19-28页 |
| 2.1 刚柔耦合动力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 第19-20页 |
| 2.2 车辆多刚体系统模型的建立理论 | 第20-22页 |
| 2.2.1 车辆多刚体系统动力学方程建立方法 | 第20-22页 |
| 2.2.2 车辆多刚体系统动力学方程求解方法 | 第22页 |
| 2.3 车辆刚柔耦合系统的建模理论 | 第22-28页 |
| 2.3.1 子结构方法 | 第23-25页 |
| 2.3.2 模态综合法 | 第25-26页 |
| 2.3.3 柔性体运动微分方程建立 | 第26-28页 |
| 3 柔性构架的实现 | 第28-35页 |
| 3.1 CRH3动车转向架构架三维实体模型 | 第28页 |
| 3.2 构架有限元模型 | 第28-29页 |
| 3.3 柔性构架子结构分析 | 第29-30页 |
| 3.4 柔性构架模态分析 | 第30-33页 |
| 3.5 柔性构架生成 | 第33-35页 |
| 4 车辆系统动力学模型建立 | 第35-42页 |
| 4.1 建模前处理 | 第35-37页 |
| 4.1.1 车辆悬挂系统处理 | 第35-36页 |
| 4.1.2 轮轨接触几何关系处理 | 第36-37页 |
| 4.2 车辆系统模型建立 | 第37-39页 |
| 4.3 车辆系统激扰模型建立 | 第39-42页 |
| 5 考虑构架柔性对车辆系统动力学的影响 | 第42-67页 |
| 5.1 柔性构架振动规律分析 | 第42-55页 |
| 5.1.1 构架质心垂向振动加速度分析 | 第43-45页 |
| 5.1.2 构架质心横向振动加速度分析 | 第45-47页 |
| 5.1.3 构架质心位置位移分析 | 第47-49页 |
| 5.1.4 构架一系弹簧座位置垂向振动加速度分析 | 第49-51页 |
| 5.1.5 构架一系弹簧座位置横向振动加速度分析 | 第51-53页 |
| 5.1.6 构架一系弹簧座振动位移分析 | 第53-55页 |
| 5.2 车辆动力学性能评价指标 | 第55-58页 |
| 5.2.1 运行稳定性评定指标 | 第55页 |
| 5.2.2 运行平稳性评定方法 | 第55-56页 |
| 5.2.3 安全性评定方法 | 第56-58页 |
| 5.3 考虑构架弹性对运行稳定性影响 | 第58-59页 |
| 5.4 考虑构架弹性对运行平稳性影响 | 第59-62页 |
| 5.5 构架弹性振动对安全性能影响 | 第62-67页 |
| 5.5.1 曲线线路设置 | 第62页 |
| 5.5.2 曲线通过结果分析 | 第62-67页 |
| 6 构架刚度对车辆系统动力学影响研究 | 第67-87页 |
| 6.1 构架刚度计算方法 | 第67-69页 |
| 6.1.1 构架弯曲刚度计算方法 | 第67-68页 |
| 6.1.2 构架扭转刚度计算方法 | 第68-69页 |
| 6.2 构架刚度计算 | 第69-72页 |
| 6.2.1 构架弯曲刚度计算 | 第69-71页 |
| 6.2.2 构架扭转刚度计算 | 第71-72页 |
| 6.3 不同刚度构架振动规律 | 第72-77页 |
| 6.4 构架刚度对车辆稳定性影响 | 第77页 |
| 6.5 构架刚度对车辆平稳性影响 | 第77-80页 |
| 6.6 构架刚度对车辆过曲线性能影响 | 第80-87页 |
| 6.6.1 弯曲刚度对车辆过曲线性能影响 | 第80-83页 |
| 6.6.2 扭转刚度对车辆过曲线性能影响 | 第83-87页 |
| 结论 | 第87-88页 |
| 致谢 | 第88-89页 |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