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6页 |
第一节 课题来源 | 第11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1.2.1 不定代形式的基本界定 | 第11-12页 |
1.2.2 不定代形式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1 国外不定代形式的基础理论研究 | 第12-13页 |
1.2.2.2 国外台语不定代形式的研究 | 第13-14页 |
1.2.3 不定代形式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3.1 国内汉语不定代形式的研究 | 第14-15页 |
1.2.3.2 国内壮语不定代形式的研究 | 第15页 |
1.2.4 语义地图模型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5 语义地图模型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概述 | 第18-26页 |
1.3.1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选题的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19页 |
1.3.3 理论参考与研究方法 | 第19-26页 |
第二章 不定代形式“蕴含图”的理论框架 | 第26-37页 |
第一节 不定代形式的“蕴含图” | 第26页 |
第二节 不定代形式的九种语义功能 | 第26-29页 |
2.2.1 实指(specific) | 第26-27页 |
2.2.2 非实指(non-specific) | 第27-29页 |
第三节 蕴含共性 | 第29-30页 |
第四节 有等级终点(scalar endpoint)与无等级终点 | 第30-33页 |
2.4.1 语用等级与等级终点 | 第30-31页 |
2.4.2 强调与非强调不定 | 第31-33页 |
2.4.2.1 疑问句和条件句的双重特征 | 第32页 |
2.4.2.2 否定功能的双重特征 | 第32-33页 |
第五节 等级颠倒(scale reversal)与非等级颠倒 | 第33-35页 |
第六节 两条倾向性原则 | 第35页 |
第七节 壮语不定系列的概述 | 第35-37页 |
第三章 “θak~7+量+名”系列 | 第37-57页 |
第一节 南部壮语“θak~7+量+名”系列的功能分布 | 第37-41页 |
3.1.1 系列概述 | 第37页 |
3.1.2 靖西 | 第37-39页 |
3.1.3 田阳 | 第39-41页 |
第二节 北部壮语“θak~7+量+名”系列的功能分布 | 第41-47页 |
3.2.1 系列概述 | 第41页 |
3.2.2 武鸣 | 第41-43页 |
3.2.3 东兰 | 第43-45页 |
3.2.4 贵港 | 第45-47页 |
第三节 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节 “θak~7+量+名”系列语义功能的演变 | 第48-57页 |
3.4.1 前贤的研究 | 第48-49页 |
3.4.2 语义扩展一:“约一”>⑦>⑥>④/⑤>③>②/① | 第49-51页 |
3.4.3 语义扩展二:“约一”>类不定冠词 | 第51-53页 |
3.4.4 例外的解释:源于与汉语的接触 | 第53-56页 |
3.4.5 小结 | 第56-57页 |
第四章 量词系列 | 第57-98页 |
第一节 系列概述 | 第57页 |
第二节“量+名”结构 | 第57-67页 |
4.2.1 南部壮语“量+名”结构的功能分布 | 第58-60页 |
4.2.1.1 靖西 | 第58-59页 |
4.2.1.2 田阳 | 第59-60页 |
4.2.2 北部壮语“量+名”结构的功能分布 | 第60-66页 |
4.2.2.1 武鸣 | 第60-62页 |
4.2.2.2 东兰 | 第62-64页 |
4.2.2.3 贵港 | 第64-66页 |
4.2.3 小结 | 第66-67页 |
第三节 “量(+名)+一”结构 | 第67-83页 |
4.3.1 南部壮语“量(+名)+一”结构的功能分布 | 第68-73页 |
4.3.1.1 靖西 | 第68-72页 |
4.3.1.2 田阳 | 第72-73页 |
4.3.2 北部壮语“量(+名)+一”结构的功能分布 | 第73-81页 |
4.3.2.1 武鸣 | 第74-76页 |
4.3.2.2 东兰 | 第76-79页 |
4.3.2.3 贵港 | 第79-81页 |
4.3.3 小结 | 第81-83页 |
第四节 “量+名”与“量(+名)+一”结构功能的对比 | 第83-86页 |
第五节 “θak~7+量+名”、“量+名”与“量(+名)+一”结构功能的对比 | 第86-91页 |
4.5.1 功能对比的情况 | 第86-88页 |
4.5.2 原始功能的对立互补关系 | 第88页 |
4.5.3 对立互补——台语的一项共性特征 | 第88-91页 |
第六节 “量+量”结构 | 第91-98页 |
4.6.1 前贤的研究 | 第91-92页 |
4.6.2 南部壮语“量+量”结构的功能分布 | 第92-93页 |
4.6.2.1 靖西 | 第92-93页 |
4.6.2.2 田阳 | 第93页 |
4.6.3 北部壮语“量+量”结构的功能分布 | 第93-97页 |
4.6.3.1 武鸣 | 第94页 |
4.6.3.2 东兰 | 第94页 |
4.6.3.3 贵港 | 第94-97页 |
4.6.4 小结 | 第97-98页 |
第五章 疑问词系列 | 第98-140页 |
第一节 系列概述 | 第98-100页 |
第二节 南部壮语疑问词系列的功能分布 | 第100-111页 |
5.2.1 靖西t(?):i~2系列和ka~3 lai~6系列 | 第100-105页 |
5.2.2 田阳γo:i~2系列和ka~6 laη~1系列 | 第105-111页 |
第三节 北部壮语疑问词系列的功能分布 | 第111-129页 |
5.3.1 武鸣la(?)~2系列和ku~5 ma~2系列 | 第111-117页 |
5.3.2 东兰la(?)~2系列和kam~6 ma~4系列 | 第117-122页 |
5.3.3 贵港lai~2系列、m(?)n~2 lai~2系列和(?)da~5系列 | 第122-129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129-130页 |
第五节 疑问词系列不定功能的来源结构及功能扩展 | 第130-136页 |
5.5.1 “不知”类来源结构及功能扩展 | 第130-132页 |
5.5.2 回声答句来源 | 第132-133页 |
5.5.3 UCC小句类来源结构及功能扩展 | 第133-135页 |
5.5.4 小结 | 第135-136页 |
第六节 壮语疑问词系列的类型学特征 | 第136-140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140-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51页 |
致谢 | 第151-1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