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2-22页 |
1.1 羊乳及功能性乳制品 | 第12-13页 |
1.1.1 羊乳及开发现状 | 第12页 |
1.1.2 功能性乳制品 | 第12-13页 |
1.2 益生菌及其制品 | 第13-16页 |
1.2.1 益生菌的定义及分类 | 第13-14页 |
1.2.2 益生菌的保健功能 | 第14-15页 |
1.2.3 益生菌乳制品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3 抗氧化益生菌乳制品 | 第16-20页 |
1.3.1 自由基与抗氧化剂 | 第16-17页 |
1.3.2 抗氧化肽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3.3 益生菌发酵产抗氧化肽研究现状 | 第19页 |
1.3.4 益生菌抗热保护剂及筛选 | 第19-20页 |
1.4 本课题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30页 |
2.1 材料 | 第22-24页 |
2.1.1 菌株 | 第22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22-23页 |
2.1.3 主要设备 | 第23-24页 |
2.1.4 培养基 | 第24页 |
2.2 技术路线及实验方法 | 第24-28页 |
2.2.1 技术路线 | 第24页 |
2.2.2 菌株活化 | 第24页 |
2.2.3 耐热性菌株筛选 | 第24页 |
2.2.4 发酵羊乳及乳清样品制备 | 第24-25页 |
2.2.5 产肽条件优化 | 第25-26页 |
2.2.6 抗氧化肽含量测定 | 第26页 |
2.2.7 复合抗热保护剂的筛选 | 第26-27页 |
2.2.8 最佳喷雾干燥条件确定 | 第27页 |
2.2.9 抗氧化益生菌羊奶粉贮存稳定性考察 | 第27-28页 |
2.3 分析检测方法 | 第28-30页 |
2.3.1 菌落及菌体形态观察 | 第28页 |
2.3.2 活菌数的测定 | 第28页 |
2.3.3 酸度测定 | 第28页 |
2.3.4 pH值测定 | 第28页 |
2.3.5 体外抗氧化测定 | 第28-30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0-66页 |
3.1 益生乳杆菌耐热性分析与筛选 | 第30-31页 |
3.2 干酪乳杆菌L61菌株形态观察 | 第31-32页 |
3.3 干酪乳杆菌L61发酵羊乳产抗氧化肽条件优化 | 第32-47页 |
3.3.1 复原乳浓度对干酪乳杆菌L61发酵羊乳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 第32页 |
3.3.2 干酪乳杆菌L61接种量对发酵羊乳抗氧化性能的作用效果 | 第32-33页 |
3.3.3 发酵时间对干酪乳杆菌L61发酵羊乳抗氧化性的影响分析 | 第33-34页 |
3.3.4 温度对干酪乳杆菌L61发酵羊乳抗氧化性能的影向分析 | 第34-35页 |
3.3.5 正交试验优化干酪乳杆菌L61产抗氧化肽发酵条件 | 第35-36页 |
3.3.6 影响干酪乳杆菌L61产抗氧化肽主因子筛选 | 第36-40页 |
3.3.7 促进干酪乳杆菌L61产抗氧化肽的营养物组成优化 | 第40-46页 |
3.3.8 发酵条件优化前后干酪乳杆菌L61的肽含量变化分析 | 第46-47页 |
3.4 干酪乳杆菌L61抗热保护剂筛选 | 第47-63页 |
3.4.1 脱脂乳粉对提高干酪乳杆菌L61活菌数及存活率的效果分析 | 第47-48页 |
3.4.2 蔗糖对干酪乳杆菌L61活菌数及存活率的影响 | 第48-49页 |
3.4.3 葡萄糖用于提高干酪乳杆菌L61活菌数及存活率的作用效果 | 第49页 |
3.4.4 β-环糊精对提高干酪乳杆菌L61活菌数及存活率的作用 | 第49-50页 |
3.4.5 明胶对干酪乳杆菌L61活菌数及存活率的影响 | 第50-51页 |
3.4.6 麦芽糊精对干酪乳杆菌L61活菌数及存活率的作用影响 | 第51页 |
3.4.7 甘油用于增加干酪乳杆菌L61活菌数及存活率的效果分析 | 第51-52页 |
3.4.8 海藻糖对提高干酪乳杆菌L61活菌数及存活率的结果 | 第52-53页 |
3.4.9 干酪乳杆菌L61抗热保护剂主因子筛选 | 第53-63页 |
3.5 喷雾干燥工艺优化 | 第63-64页 |
3.6 抗氧化益生菌羊奶粉稳定性考察 | 第64-66页 |
4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 第66-68页 |
4.1 结论 | 第66页 |
4.2 创新点 | 第66页 |
4.3 展望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