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导论 | 第11-23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1-12页 |
(一) 知识管理在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要 | 第11页 |
(二) 中国排球的昔日辉煌与滑坡现象的出现 | 第11页 |
(三) 排球运动对教练员要求较高 | 第11-12页 |
(四) 个人经历和专业兴趣 | 第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一) 理论价值 | 第12-13页 |
(二) 现实意义 | 第13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一) 关于知识的相关研究 | 第13-15页 |
(二) 关于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 | 第15-17页 |
(三) 关于教育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 | 第17-19页 |
四、可能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9-23页 |
(一) 可能创新 | 第20页 |
(二) 不足之处 | 第20-23页 |
第一章 教练员教育知识管理的内涵阐释 | 第23-56页 |
一、知识与教育知识的内涵解析 | 第23-29页 |
(一) 知识的内涵与分类 | 第23-24页 |
(二) 个体知识、群体知识与类知识 | 第24-28页 |
(三) 教育知识的含义与分类 | 第28-29页 |
二、教练员的教育知识构成分析 | 第29-43页 |
(一) 通识知识 | 第29-32页 |
(二) 专业理论知识 | 第32-34页 |
(三) 专项技能知识 | 第34页 |
(四) 运动训练知识 | 第34-40页 |
(五) 临场指挥知识 | 第40-43页 |
三、教练员教育知识管理的含义 | 第43-46页 |
(一) 知识管理的阐释 | 第43-45页 |
(二) 教育知识管理的结构 | 第45-46页 |
(三) 教练员的教育知识管理与专业知识统一 | 第46页 |
四、教练员教育知识管理目标 | 第46-49页 |
(一) 知识创新:教练员教育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 | 第47-48页 |
(二) 绩效提升:教练员教育知识管理的直接目标 | 第48页 |
(三) 专业发展:教练员教育知识管理的重要指向 | 第48-49页 |
五、教练员教育知识管理的特点 | 第49-51页 |
(一) “专”:知识理性的体现 | 第49-50页 |
(二) “享”:知识沟通的实现 | 第50-51页 |
(三) “控”:知识权力的保护 | 第51页 |
六、教练员教育知识管理的功用与价值 | 第51-56页 |
(一) 实现知识与能力相互转化 | 第51-53页 |
(二) 提高教练员管理素质 | 第53-54页 |
(三) 提高教练员自身竞争力 | 第54-56页 |
第二章 教练员教育知识管理的应用模式开发 | 第56-69页 |
一、知识管理的几种模式 | 第56-61页 |
(一) Earl的知识管理模式 | 第56-57页 |
(二) Demerest的知识管理模式 | 第57-58页 |
(三) Leavitt的知识管理模式 | 第58页 |
(四) Arthur Andersen的知识管理模式 | 第58-59页 |
(五) Chi&Lee的知识管理模式 | 第59-61页 |
二、教练员教育知识管理的模式:“存—创—享—用” | 第61-69页 |
(一) 输入端——知识存储 | 第61-62页 |
(二) 加工端——知识创新 | 第62-63页 |
(三) 媒介端——知识共享 | 第63-65页 |
(四) 输出端——知识应用 | 第65-69页 |
第三章 教练员教育知识管理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69-109页 |
一、调查的研究设计 | 第69-80页 |
(一) 研究对象 | 第69-70页 |
(二) 调查对象的选择 | 第70-72页 |
(三) 研究地点 | 第72-73页 |
(四)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73页 |
(五) 研究方法 | 第73-75页 |
(六) 研究框架 | 第75-76页 |
(七) 研究工具的研制 | 第76-80页 |
二、研究过程 | 第80-82页 |
(一) 访谈和调查问卷质量的保证 | 第80-81页 |
(二) 调查的实施 | 第81页 |
(三) 研究资料的搜集、整理与分析 | 第81-82页 |
(四) 理论的建构 | 第82页 |
三、研究结果分析 | 第82-97页 |
(一) 教练员教育知识现状分析 | 第83-85页 |
(二) 教练员教育知识管理现状调查 | 第85-91页 |
(三) 运动员对教练员教育知识的满意度 | 第91-97页 |
四、教练员教育知识管理的经验、问题及原因 | 第97-109页 |
(一)教练员教育知识管理取得的经验 | 第97页 |
(二) 教练员教育知识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97-109页 |
第四章 提高教练员教育知识管理水平的实践策略 | 第109-119页 |
一、增强教练员自身及组织对其教育知识管理的意识 | 第109-110页 |
二、整合教练员教育知识,推进知识管理精准化 | 第110-112页 |
(一) 明确要管理的知识群组 | 第110页 |
(二) 改进教练员培训机制 | 第110-112页 |
三、建立教育知识流动机制,搭建教练员知识共享网络平台 | 第112-114页 |
(一) 调动教练员积极性,增强其对知识共享网络的认同 | 第112页 |
(二) 知识产权保护与知识共享机制相协调 | 第112页 |
(三) 构建多样化、多层次的知识共享网络 | 第112-113页 |
(四) 在高校全面建设学习型组织,助力教练员知识共享网络建设 | 第113-114页 |
四、加强对教练员教育知识管理的系统评估 | 第114-115页 |
(一) 知识资本评估 | 第115页 |
(二) 知识管理系统评估 | 第115页 |
五、优化外部环境,凝聚教育知识管理的外部促进力量 | 第115-119页 |
(一) 明确政府“掌舵”职能,推动竞技体育发展 | 第115-116页 |
(二) 增强科研服务、提升教练员的研-管地位 | 第116-117页 |
(三) 淡化“功利”色彩,正视奥运精神 | 第117-119页 |
结语 | 第119-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5页 |
附录 | 第125-135页 |
附录一 国家排球队教练员访谈提纲 | 第125-127页 |
附录二 教练员的教育知识管理评价表 | 第127-131页 |
附录三 运动员对教练员教育知识管理的满意度调查问卷 | 第131-135页 |
后记 | 第135-137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