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14-16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6-60页 |
1.1 愉快学习与中文愉快学习 | 第16-31页 |
1.1.1 愉快、愉快学习和中文愉快学习的定义 | 第16-21页 |
1.1.2 中文愉快学习的特征 | 第21-28页 |
1.1.3 愉快学习理解的误区 | 第28-31页 |
1.2 愉快学习的理论 | 第31-35页 |
1.2.1 愉快学习动机理论 | 第31-33页 |
1.2.2 愉快教育生态理论 | 第33-35页 |
1.3 愉快教育模式 | 第35-39页 |
1.3.1 情感教育系统 | 第36-37页 |
1.3.2 情境教学系统 | 第37-38页 |
1.3.3 成功教育系统 | 第38-39页 |
1.4 愉快教学策略 | 第39-44页 |
1.4.1 灌输愉快情感 | 第39-40页 |
1.4.2 开展情境教学 | 第40-43页 |
1.4.3 输出成功愉快教育 | 第43-44页 |
1.5 愉快学习因素的实证研究 | 第44-53页 |
1.5.1 愉快加强学习动力的研究 | 第44-48页 |
1.5.2 愉快提升智力效能的研究 | 第48-50页 |
1.5.3 愉快情感促进完成任务 | 第50-51页 |
1.5.4 愉快情感与生活满意度的研究 | 第51-53页 |
1.6 愉快学习研究文献回顾 | 第53-60页 |
1.6.1 愉快学习的思想与特色 | 第53页 |
1.6.2 中文愉快学习的影响因素 | 第53-54页 |
1.6.3 中西方愉快学习的研究 | 第54-60页 |
第2章 问题提出及研究思路 | 第60-70页 |
2.1 以往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60-64页 |
2.1.1 中文学习生态与愉快情感相互影响研究困境 | 第60-61页 |
2.1.2 中文学习动机与情感研究不足 | 第61-63页 |
2.1.3 教学生态与学习动机的交互影响有待进一步探讨 | 第63-64页 |
2.2 本研究拟解决的具体问题 | 第64页 |
2.3 研究意义 | 第64-65页 |
2.4 研究思路 | 第65-70页 |
2.4.1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65-67页 |
2.4.2 具体研究思路 | 第67-70页 |
第3章 影响香港中职生中文愉快学习的外部教育生态因素 | 第70-87页 |
3.1 中文愉快学习的外部生态核心因素 | 第70-72页 |
3.1.1 社会生态因素 | 第70页 |
3.1.2 教育生态因素 | 第70-71页 |
3.1.3 学校生态因素 | 第71页 |
3.1.4 教室生态因素 | 第71-72页 |
3.2 中文愉快学习外部生态实验研究 | 第72-73页 |
3.3 教室座位生态与愉快学习观察 | 第73-75页 |
3.3.1 研究资料及数据搜集 | 第73-74页 |
3.3.2 结果分析 | 第74-75页 |
3.4 视觉环境与愉快学习观察 | 第75-76页 |
3.4.1 研究资料及数据搜集 | 第75页 |
3.4.2 结果分析 | 第75-76页 |
3.5 教室愉快舒适度问卷 | 第76-79页 |
3.5.1 研究资料及数据搜集 | 第76-77页 |
3.5.2 结果分析 | 第77-79页 |
3.6 语文哲理与内省测试 | 第79-81页 |
3.6.1 研究资料及数据搜集 | 第79-80页 |
3.6.2 结果分析 | 第80-81页 |
3.7 选择语文情境心理游戏 | 第81-82页 |
3.7.1 研究资料及数据搜集 | 第81页 |
3.7.2 结果分析 | 第81-82页 |
3.8 学生情感与空间实验研究 | 第82-85页 |
3.8.1 研究资料及数据搜集 | 第82-83页 |
3.8.2 结果分析 | 第83-85页 |
3.9 研究小结 | 第85-87页 |
第4章 影响香港中职生中文愉快学习的内部学习动机因素 | 第87-102页 |
4.1 中文愉快学习中文现状调查 | 第87-88页 |
4.1.1 研究目的 | 第87-88页 |
4.1.2 调查对象 | 第88页 |
4.1.3 调查内容 | 第88页 |
4.1.4 资料收集 | 第88页 |
4.1.5 统计分析 | 第88页 |
4.2 愉快职业中文教学研究计划 | 第88-91页 |
4.2.1 发展职业情境阅读 | 第89-90页 |
4.2.2 发展职场听说 | 第90页 |
4.2.3 发展职场写作(一) | 第90-91页 |
4.2.4 发展职场写作(二) | 第91页 |
4.3 愉快职业中文教案的特征 | 第91-94页 |
4.3.1 灵活多变,掌握学生心理 | 第91-92页 |
4.3.2 以情激趣,实践情趣教学 | 第92-93页 |
4.3.3 紧贴时代,创设文化情境 | 第93页 |
4.3.4 成功愉快,构思学习成果 | 第93-94页 |
4.4 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 第94-96页 |
4.4.1 学生对中文科的观感分析 | 第94-95页 |
4.4.2 学习中文的情感分析 | 第95-96页 |
4.4.3 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内容 | 第96页 |
4.4.4 能提升工作能力的内容 | 第96页 |
4.4.5 学生认识的专业名人 | 第96页 |
4.5 最影响愉快学习中文的因素 | 第96-98页 |
4.5.1 师生有良好关系与情感 | 第96-97页 |
4.5.2 对教师教学法的满意度 | 第97页 |
4.5.3 愉快的生态环境及气氛 | 第97页 |
4.5.4 学习趣味和实用的内容 | 第97-98页 |
4.6 研究小结 | 第98-102页 |
4.6.1 增强自主学习的动机 | 第98-99页 |
4.6.2 提升人际交往的能力 | 第99页 |
4.6.3 拓展正向思维的果效 | 第99-100页 |
4.6.4 达到成功愉快的学习 | 第100-102页 |
第5章 香港中职生中文愉快学习促进的干预实验研究 | 第102-116页 |
5.1 培养愉快情感实验研究 | 第102页 |
5.2 愉快职业中文情感教学计划 | 第102-103页 |
5.3 愉快职业中文情感教学步骤 | 第103-105页 |
5.4 培养愉快情感研究对象及数据搜集 | 第105-106页 |
5.4.1 研究对象 | 第105页 |
5.4.2 资料搜集 | 第105-106页 |
5.4.3 统计资料 | 第106页 |
5.5 研究工具 | 第106-108页 |
5.5.1 幸福方程式 | 第106-107页 |
5.5.2 生活满意度量表 | 第107页 |
5.5.3 丰盛人生量表 | 第107页 |
5.5.4 主观愉快感量表 | 第107-108页 |
5.5.5 感恩指数量表 | 第108页 |
5.5.6 希望感量表 | 第108页 |
5.6 中文愉快情感研究结果 | 第108-110页 |
5.7 分析讨论 | 第110-114页 |
5.7.1 幸福愉快感与人际生活和学习有显著相关 | 第110-111页 |
5.7.2 负面情绪没显著差异 | 第111-112页 |
5.7.3 培养专业正向情感 | 第112页 |
5.7.4 愉快感与课堂积极投入有显著相关 | 第112页 |
5.7.5 实验组精神面貌良好 | 第112-113页 |
5.7.6 愉快情感与学习成果的满意度 | 第113-114页 |
5.8 研究小结 | 第114-116页 |
第6章 讨论与教育教学建议 | 第116-144页 |
6.1 中文愉快学习的影响因素结果 | 第116-120页 |
6.1.1 外部教育生态影响因素 | 第116-118页 |
6.1.2 内部学习动机影响因素 | 第118-120页 |
6.2 愉快学中文外部教育生态影响策略 | 第120-124页 |
6.2.1 树立愉快情感教育观 | 第120-121页 |
6.2.2 善择社会情境进教室 | 第121页 |
6.2.3 巧用潮流科技信息网 | 第121-122页 |
6.2.4 创造愉快舒适的环境 | 第122-123页 |
6.2.5 发展人性化管理网络 | 第123-124页 |
6.3 愉快学中文内部动机的影响策略 | 第124-128页 |
6.3.1 激发情感共鸣的策略 | 第124-125页 |
6.3.2 体味文化内涵的策略 | 第125页 |
6.3.3 输入正向思维的策略 | 第125-126页 |
6.3.4 擅用心理语言的策略 | 第126-128页 |
6.3.5 点燃欢笑愉快的策略 | 第128页 |
6.4 中文愉快教育生态与学习动机交互影响策略 | 第128-134页 |
6.4.1 愉快学习聆昕生态与动机交互影响 | 第129-130页 |
6.4.2 愉快学习说话生态与动机交互影响 | 第130-132页 |
6.4.3 愉快阅读中文生态与动机交互影响 | 第132-133页 |
6.4.4 愉快中文写作生态与动机交互影响 | 第133-134页 |
6.5 愉快教学总建议 | 第134-141页 |
6.5.1 统整职业中文的情感内容 | 第134-135页 |
6.5.2 重视中文教师的愉快情感 | 第135-136页 |
6.5.3 均衡愉快学习与正向生态 | 第136-137页 |
6.5.4 发展愉快中文的多样功能 | 第137-138页 |
6.5.5 关注学生的愉快学习心理 | 第138-139页 |
6.5.6 推展愉快生态的中文课堂 | 第139-141页 |
6.6 总结 | 第141-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4-158页 |
附录 | 第158-178页 |
致谢 | 第178-1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