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2页 |
1.1 课题解析 | 第8-9页 |
1.1.1 蒙古贞地区 | 第8页 |
1.1.2 幼儿民汉双语教育 | 第8-9页 |
1.1.3 服务系统设计 | 第9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9-14页 |
1.2.1 少数民族语言危机 | 第9-11页 |
1.2.2 我国蒙古族语言使用情况 | 第11页 |
1.2.3 蒙古贞地区的蒙语教育现状 | 第11-13页 |
1.2.4 学前教育服务的市场化趋势 | 第13-14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1 我国现阶段的学前民汉双语教育现状 | 第14-15页 |
1.3.2 服务设计在教育系统中的应用 | 第15-16页 |
1.3.3 面向儿童用户的设计研究 | 第16-17页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7-18页 |
1.4.1 通过民汉双语教育服务设计构建儿童民族文化自觉 | 第17-18页 |
1.4.2 探索学前儿童双语教育服务设计的方法 | 第18页 |
1.4.3 实践意义:为蒙古贞地区的学前儿童提供双语教育服务 | 第18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6 创新点及研究思路 | 第20-22页 |
1.6.1 创新点 | 第20页 |
1.6.2 研究思路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学前儿童双语习得 | 第22-37页 |
2.1 双语儿童语言发展 | 第22-26页 |
2.1.1 学前儿童语言发展规律 | 第22-23页 |
2.1.2 学前儿童的双语形成 | 第23-24页 |
1. 双语儿童 | 第23页 |
2. 影响儿童双语形成的因素 | 第23-24页 |
2.1.3 儿童第二语言获得方式 | 第24-26页 |
1. 语言环境与第二语言获得 | 第24-25页 |
2. 第二语言学习中的情景认知 | 第25页 |
3. 第二语言的母语迁移现象 | 第25-26页 |
2.2 蒙古贞地区蒙古语言特征 | 第26-31页 |
2.2.1 蒙古语言的特点 | 第26-29页 |
1. 书面语与口语 | 第26-27页 |
2. 字母音节基本组成 | 第27-28页 |
3. 语法规律 | 第28-29页 |
2.2.2 蒙古语习得的关键因素 | 第29-30页 |
1. 音节的读写 | 第29页 |
2. 词汇与词汇规律 | 第29页 |
3. 语法和句法 | 第29页 |
4. 特殊用法 | 第29-30页 |
2.2.3 学前儿童蒙语习得范围 | 第30-31页 |
2.3 蒙台梭利的语言教学法 | 第31-35页 |
2.3.1 蒙台梭利的语言教育观 | 第31-32页 |
2.3.2 书写训练方法 | 第32-33页 |
2.3.3 阅读训练方法 | 第33-34页 |
2.3.4 蒙台梭利语言教具 | 第34-35页 |
1. 字母砂板 | 第34-35页 |
2. 活动字母 | 第35页 |
3. 几何图形嵌板 | 第35页 |
4. 地域化变种设计 | 第35页 |
2.4 小结 | 第35-37页 |
第三章 服务设计在学前双语教育中的介入 | 第37-58页 |
3.1 教育服务中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对儿童语言教育具有推动力 | 第37-44页 |
3.1.1 将教师作为教育活动中的被服务者 | 第37-40页 |
3.1.2 利用儿童用户间的社会属性提供儿童教育服务 | 第40-41页 |
3.1.3 服务于儿童语家人共处的时间 | 第41-44页 |
3.2 儿童教育形式的多种可能 | 第44-48页 |
3.2.1 儿童教育中的艺术体验 | 第44-46页 |
3.2.2 游戏化的儿童学前教育 | 第46-47页 |
3.2.3 教育中的主题性探索活动 | 第47-48页 |
3.3 儿童教育中的教学资源优化 | 第48-53页 |
3.3.1 提升教学资源的视觉体验 | 第49-50页 |
3.3.2 提供系统化的教学资源 | 第50-52页 |
3.3.3 新技术下的教具再设计 | 第52-53页 |
3.4 学前教育环境再设计 | 第53-56页 |
3.4.1 幼儿园区域划分及情景化设计 | 第53-54页 |
3.4.2 在户外自然环境中进行儿童教育 | 第54-56页 |
3.4.3 生活场景转化为教育场景 | 第56页 |
3.5 小结 | 第56-58页 |
第四章 基于蒙古贞幼儿园双语教育现状的用户研究 | 第58-75页 |
4.1 蒙古贞幼儿园田野调查 | 第58-63页 |
4.1.1 调研准备 | 第58-59页 |
1. 调研目的 | 第58页 |
2. 支持机构 | 第58页 |
3. 调研对象 | 第58页 |
4. 调研方法 | 第58-59页 |
4.1.2 蒙古贞幼儿园的自然情况 | 第59-62页 |
1. 行政状态 | 第59页 |
2. 物质资源 | 第59-60页 |
3. 人力资源 | 第60-61页 |
4. 教学模式 | 第61-62页 |
4.1.3 蒙古贞幼儿园的蒙汉双语教学情况 | 第62-63页 |
4.2 学前教育相关参与者模型 | 第63-70页 |
4.2.1 学前教育利益相关者系统 | 第63-64页 |
4.2.2 儿童用户模型 | 第64-67页 |
4.2.3 教师用户角色 | 第67-68页 |
4.2.4 其他相关用户角色 | 第68-70页 |
4.3 儿童学前教育用户旅程 | 第70-74页 |
4.3.1 接触点一:课堂教学环节 | 第71-72页 |
4.3.2 接触点二:日常生活的碎片时段 | 第72-73页 |
4.3.3 接触点三:家庭环境中的教育 | 第73页 |
4.3.4 接触点四:课外拓展活动 | 第73-74页 |
4.4 小结 | 第74-75页 |
第五章 蒙汉双语学前教育服务设计策略 | 第75-89页 |
5.1 蒙古贞幼儿园蒙汉双语教育服务蓝图 | 第75-76页 |
5.2 策略一:通过接触点设计提升儿童用户的双语学习体验 | 第76-81页 |
5.2.1 使用蒙古族特有的艺术形式进行教学活动 | 第76-78页 |
5.2.2 在双语学习活动中进行蒙古族民间游戏 | 第78-79页 |
5.2.3 进行社会性课外拓展活动 | 第79-80页 |
5.2.4 使接触点活动产生可视化的成果 | 第80-81页 |
5.3 策略二:通过接触媒介的设计优化儿童蒙汉双语教育服务 | 第81-85页 |
5.3.1 教学资源再设计 | 第81-83页 |
5.3.2 教育环境再设计 | 第83-84页 |
5.3.3 进行教师教育培训活动 | 第84-85页 |
5.4 策略三:建立蒙汉双语教育资源及用户基础 | 第85-89页 |
5.4.1 建立蒙古族文化教学资源库 | 第85-86页 |
5.4.2 进行双语学习工具研究 | 第86-87页 |
5.4.3 关注蒙古族家长及教师的用户运营 | 第87-89页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89-91页 |
主要结论 | 第89页 |
局限性 | 第89-90页 |
展望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4页 |
附录一: 论文中图片和表格来源索引 | 第94-97页 |
附录二: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