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2页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2-20页 |
·共情的演变 | 第12-13页 |
·共情概念的演变 | 第12-13页 |
·共情的构建维度 | 第13页 |
·共情的理论研究 | 第13-15页 |
·罗杰斯有关共情的理论 | 第13-14页 |
·Gladstein 有关共情心理机制的理论 | 第14页 |
·共情的情绪共享理论 | 第14-15页 |
·共情的动态模型理论 | 第15页 |
·共情的应用研究 | 第15-16页 |
·共情的作用 | 第16-17页 |
·在心理咨询中的作用 | 第16-17页 |
·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 第17页 |
·在医患和护患关系中的作用 | 第17页 |
·在商业销售中的作用 | 第17页 |
·团体辅导的概念和发展 | 第17-18页 |
·概念 | 第17页 |
·发展 | 第17-18页 |
·团体辅导的优势 | 第18-19页 |
·师范类专业学生共情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第三章 师范类专业在校生以共情为内容团体辅导的探究 | 第20-36页 |
·研究一:师范类专业学生共情能力的现状和特点 | 第20-26页 |
·研究目的与假设 | 第20页 |
·过程 | 第20页 |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统计方法 | 第21页 |
·结果分析 | 第21-24页 |
·讨论 | 第24-26页 |
·研究二:师范类专业学生以共情为内容的团体辅导 | 第26-31页 |
·研究目的与假设 | 第26页 |
·被试 | 第26页 |
·过程 | 第26-27页 |
·统计方法 | 第27页 |
·团体辅导方案设计 | 第27-29页 |
·结果分析 | 第29-30页 |
·讨论 | 第30-31页 |
·团体辅导言语材料 | 第31-36页 |
·团体辅导言语材料汇总 | 第31-33页 |
·团体辅导言语材料分析 | 第33-36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36-37页 |
第五章 研究不足和改进 | 第37-38页 |
·本研究的不足 | 第37页 |
·本研究改进的方向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
附录一 | 第4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