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目录 | 第9-13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理论意义 | 第14页 |
·实践意义 | 第14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4-25页 |
·团体辅导的发展历史 | 第14-15页 |
·团体辅导的现状 | 第15-16页 |
·国外团体辅导的发展现状 | 第15页 |
·我国台湾地区、香港地区团体辅导发展现状 | 第15-16页 |
·团体辅导在大陆的发展 | 第16页 |
·团体辅导的概念 | 第16-17页 |
·团体辅导的理论 | 第17-18页 |
·个人中心理论 | 第17页 |
·精神分析理论 | 第17页 |
·行为治疗理论 | 第17-18页 |
·理性情绪治疗理论 | 第18页 |
·人际相互作用分析理论 | 第18页 |
·团体辅导的构成要素 | 第18-19页 |
·团体领导者 | 第18页 |
·团体辅导对象 | 第18页 |
·团体目标 | 第18-19页 |
·团体活动 | 第19页 |
·团体凝聚力和团体气氛 | 第19页 |
·团体辅导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 第19页 |
·适应的概念及其理论 | 第19-23页 |
·适应的概念 | 第19-20页 |
·适应的意义与作用 | 第20页 |
·人际关系适应的概念及其理论 | 第20-21页 |
·人际关系适应的概念 | 第20页 |
·人际关系问题产生的原因 | 第20-21页 |
·学习适应概念及其理论 | 第21页 |
·学习适应概念 | 第21页 |
·大学生学习适应特点 | 第21页 |
·校园适应理论 | 第21-22页 |
·校园适应概念及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校园适应研究问题与不足 | 第22页 |
·择业适应理论 | 第22-23页 |
·择业适应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2-23页 |
·自我适应理论 | 第23页 |
·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 第23页 |
·外省籍大学新生适应的研究现状 | 第23-25页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25-27页 |
·研究目的 | 第25页 |
·研究思路 | 第25页 |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文献综述法 | 第25页 |
·问卷调查法 | 第25-26页 |
·实验法 | 第26页 |
·观察法 | 第26页 |
·个体案例法 | 第26页 |
·研究假设 | 第26-27页 |
第四章 研究过程与结果 | 第27-40页 |
·研究一 | 第27-31页 |
·研究一:研究过程 | 第27-28页 |
·研究对象 | 第27页 |
·研究工具 | 第27页 |
·研究程序 | 第27-28页 |
·研究一:结果 | 第28-31页 |
·外省籍与本省大学新生在适应情况上的比较 | 第28页 |
·男女大学新生在适应情况上的比较 | 第28-29页 |
·是否独生子女的大学新生在适应情况上的比较 | 第29-30页 |
·不同专业的大学新生在适应情况上的比较 | 第30页 |
·来自城镇和农村的大学新生在适应情况上的比较 | 第30-31页 |
·研究二 | 第31-40页 |
·研究二:研究过程 | 第31-36页 |
·研究对象 | 第31页 |
·研究工具 | 第31-32页 |
·研究程序 | 第32页 |
·被试基本信息 | 第32-33页 |
·团体活动时间安排 | 第33页 |
·团体活动主要阶段 | 第33-35页 |
·团体辅导方案 | 第35-36页 |
·研究二结果 | 第36-40页 |
·实验组、对照组前侧独立样本 T 检验 | 第36-37页 |
·对照组前后侧配对样本 T 检验分析 | 第37-38页 |
·实验组前后侧配对样本 T 检验分析 | 第38页 |
·实验组后侧、控制组后侧的独立样本 T 检验 | 第38-39页 |
·实验组成员主观评定表得分 | 第39-40页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分析 | 第40-46页 |
·研究结果分析 | 第40-42页 |
·研究一的结果分析 | 第40-41页 |
·研究二的结果分析 | 第41-42页 |
·外省籍大学新生适应问题原因分析 | 第42-43页 |
·地理环境的变化 | 第42页 |
·饮食、作息时间的差异 | 第42页 |
·语言的差异 | 第42-43页 |
·“想家”是外省籍大学新生在异地适应过程中的常见情绪 | 第43页 |
·团体辅导在促进外省籍大学新生适应的作用 | 第43-44页 |
·利用团体辅导提高大学新生适应水平的对策 | 第44-46页 |
第六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46-48页 |
·本研究不足 | 第46页 |
·展望 | 第46-48页 |
第七章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附录一 | 第52-53页 |
附录二 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部分 | 第53-54页 |
附录三 团体成员主观评估表 | 第54-55页 |
附表四 自我探索量表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