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鲭》民俗语汇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绪论 | 第9-11页 |
| 第一章 《言鲭》概述 | 第11-22页 |
| 一、《言鲭》之作者 | 第11页 |
| 二、《言鲭》之成书 | 第11-13页 |
| (一) 成书之时间 | 第11-12页 |
| (二) 成书之版本 | 第12页 |
| (三) 成书之内容 | 第12页 |
| (四) 成书之目的 | 第12-13页 |
| 三、《言鲭》之特色 | 第13-16页 |
| (一) 融会贯通的考证特征 | 第13页 |
| (二) 重视俗语的收词原则 | 第13-14页 |
| (三) 溯源为主的释词方式 | 第14-15页 |
| (四) 行文灵活的笔记特色 | 第15-16页 |
| 四、《言鲭》之价值 | 第16-22页 |
| (一) 《言鲭》在《通俗编》中的价值 | 第17-18页 |
| (二) 《言鲭》在《证俗文》中的价值 | 第18-19页 |
| (三) 《言鲭》在其他文献中的价值 | 第19-20页 |
| (四) 《言鲭》在当今社会中的价值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言鲭》民俗语汇溯源 | 第22-26页 |
| 一、《言鲭》民俗语汇溯源的原则 | 第22-24页 |
| (一) 实事求是的溯源原则 | 第22-23页 |
| (二) 引经据典的溯源原则 | 第23-24页 |
| 二、《言鲭》民俗语汇溯源内容分类 | 第24-26页 |
| (一) 物质生产类民俗语汇溯源 | 第24页 |
| (二) 社会生活类民俗语汇溯源 | 第24-25页 |
| (三) 民俗信仰类民俗语汇溯源 | 第25页 |
| (四) 经典诗文类民俗语汇溯源 | 第25-26页 |
| 第三章 《言鲭》民俗语汇的分类及特点 | 第26-32页 |
| 一、《言鲭》民俗语汇的分类 | 第26-30页 |
| (一) 物质生产类民俗语汇 | 第26-27页 |
| (二) 物质生活类民俗语汇 | 第27-28页 |
| (三) 精神信仰类民俗语汇 | 第28-29页 |
| (四) 人际关系类民俗语汇 | 第29-30页 |
| 二、《言鲭》中民俗语汇的特点 | 第30-32页 |
| (一) 地域性 | 第30页 |
| (二) 传承性 | 第30-31页 |
| (三) 变异性 | 第31-32页 |
| 第四章 《言鲭》民俗语汇流变 | 第32-34页 |
| 一、《言鲭》民俗语汇在当代的继承 | 第32页 |
| 二、《言鲭》民俗语汇在当代的变异 | 第32-33页 |
| 三、《言鲭》民俗语汇在当代的隐退 | 第33-34页 |
| 第五章 《言鲭》与《匡谬正俗》、《秕言》比较 | 第34-38页 |
| 一、《言鲭》与《匡谬正俗》比较 | 第34-36页 |
| (一) 《言鲭》与《匡谬正俗》的相同之处 | 第34-35页 |
| (二) 《言鲭》与《匡谬正俗》的不同之处 | 第35-36页 |
| 二、《言鲭》与《秕言》比较 | 第36-38页 |
| (一) 《言鲭》与《秕言》的相同之处 | 第36页 |
| (二) 《言鲭》与《秕言》的不同之处 | 第36-38页 |
| 结语 | 第38-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 附录 | 第42-44页 |
| 后记 | 第44-45页 |
| 个人简历 | 第45页 |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