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1. 前言 | 第13-19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4-17页 |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提高职工工资的意义 | 第15-16页 |
·建立职工工资增长机制的意义 | 第16-17页 |
·研究思路、方法及不足之处 | 第17-19页 |
2. 理论与文献综述 | 第19-29页 |
·工资理论回顾 | 第19-23页 |
·古典经济学家的工资决定理论 | 第19-20页 |
·马克思的工资决定理论 | 第20-21页 |
·供求均衡工资理论 | 第21页 |
·集体谈判工资理论 | 第21-22页 |
·现代制度学派工资理论 | 第22页 |
·人力资本工资决定理论 | 第22-23页 |
·国内外工资增长机制研究现状 | 第23-27页 |
·国外工资增长机制研究现状 | 第23-25页 |
·国内工资增长机制研究现状 | 第25-27页 |
·总结与评述 | 第27-29页 |
3. 目前我国职工工资增长现状和增长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 第29-39页 |
·工资水平较低 | 第30-32页 |
·工资增长缓慢 | 第32-33页 |
·工资差距悬殊,增长不均衡 | 第33-36页 |
·不同所有制单位工资增长不均衡 | 第33-35页 |
·行业间工资增长不均衡 | 第35页 |
·管理层与普通职工、各收入阶层间工资增长不均衡 | 第35-36页 |
·工资增长机制不健全 | 第36-39页 |
·工资定价机制不统一 | 第36-37页 |
·工资集体谈判制度缺失 | 第37页 |
·工资支付保障机制不健全 | 第37-39页 |
4. 制约我国职工工资增长机制形成的因素 | 第39-46页 |
·经济因素 | 第39-40页 |
·低工资收入的困境 | 第39-40页 |
·高物价水平的制约 | 第40页 |
·市场因素 | 第40-42页 |
·劳动力市场供求不平衡 | 第40-41页 |
·垄断行业的存在 | 第41页 |
·劳动力市场分割 | 第41-42页 |
·制度因素 | 第42-43页 |
·税收制度不合理 | 第42-43页 |
·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 第43页 |
·工资支付机制不完善 | 第43页 |
·劳资博弈因素 | 第43-46页 |
·劳资双方力量悬殊 | 第44页 |
·劳动者素质偏低 | 第44-45页 |
·劳动者权益得不到法律保护 | 第45-46页 |
5. 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中工资增长机制经验借鉴 | 第46-51页 |
·《计划》实施的主要成效 | 第46-47页 |
·《计划》实施背景与我国当前国情的相似性 | 第47页 |
·《计划》中利于工资增长机制形成的措施 | 第47-51页 |
·保持国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 第48页 |
·实施多层次、分梯度的倍增计划 | 第48页 |
·促进劳动力流动,缩小收入差距 | 第48-49页 |
·调整财政政策,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 | 第49页 |
·加强工会建设,提高劳动者话语权 | 第49-51页 |
6. 我国职工工资增长机制设计 | 第51-64页 |
·建立职工工资增长机制应注意的问题 | 第51-54页 |
·应注重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公平问题 | 第52页 |
·应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的价格指示作用 | 第52-53页 |
·应使职工工资与企业效益和国家经济同步增长 | 第53页 |
·应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目标 | 第53-54页 |
·应有利于提高居民的福利水平 | 第54页 |
·应结合我国国情,合理借鉴国际经验 | 第54页 |
·建立我国职工工资增长机制的模式设计 | 第54-64页 |
·市场的力量——定价机制 | 第56-58页 |
·政府的力量——保障机制 | 第58-61页 |
·工会的力量——协调机制 | 第61-64页 |
7. 结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后记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