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1 绪论 | 第12-19页 |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3-15页 |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5-17页 |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19页 |
2 线路各点坐标的计算并基于数模内插线路各点的高程 | 第19-41页 |
·线路上主点坐标与逐桩坐标的获取 | 第19-25页 |
·已知条件 | 第19-20页 |
·计算转角 | 第20页 |
·计算曲线要素 | 第20-21页 |
·计算各主点里程 | 第21-22页 |
·计算各主点坐标 | 第22-23页 |
·计算逐桩坐标 | 第23-25页 |
·数字地形模型 | 第25-27页 |
·数字地形模型简介 | 第25页 |
·地形地物数据的获取方法 | 第25-26页 |
·等高线数字地形模型 | 第26-27页 |
·数字地模拓扑关系建立 | 第27-34页 |
·数字地模拓扑关系建立的意义与原理 | 第27-28页 |
·k—dtree法 | 第28页 |
·八叉树法 | 第28-30页 |
·栅格法 | 第30-31页 |
·数字地形模型中待求点的k个近邻点快速搜索算法 | 第31-34页 |
·内插待定点地面信息 | 第34-36页 |
·程序的实现 | 第36-40页 |
·对等高线数字地形模型数据的处理 | 第36-37页 |
·曲线已知条件的获取 | 第37页 |
·主点、逐桩里程与坐标求解程序 | 第37-39页 |
·对主点与逐桩坐标高程的拟合 | 第39-40页 |
·小结 | 第40-41页 |
3 纵断面机助设计 | 第41-51页 |
·自动生成坡度的原理与基本思想 | 第41-42页 |
·自动拉坡设计 | 第42-45页 |
·程序的实现 | 第45-49页 |
·对已知条件的获取 | 第46页 |
·初始链式坡度的生成 | 第46-47页 |
·满足坡度约束设计方案程序设计 | 第47-48页 |
·坡段长度的设计 | 第48-49页 |
·坡度代数差约束条件的程序设计 | 第49页 |
·对于桥、隧、站部坡度的折减与坡长的确定 | 第49页 |
·小结 | 第49-51页 |
4 土方的自动计算 | 第51-61页 |
·路基修建的几个主要方面 | 第51-54页 |
·路基断面 | 第51-53页 |
·坡面防护 | 第53页 |
·用地宽度 | 第53-54页 |
·地基处理 | 第54页 |
·路基土石方的计算方法 | 第54-57页 |
·零填零挖点的计算 | 第54-55页 |
·平均距离法与平均断面法 | 第55-56页 |
·体积公式法 | 第56-57页 |
·通过程序实现填挖方计算 | 第57-60页 |
·对各主点与逐桩点填挖高的计算 | 第57-58页 |
·对零填挖点的计算 | 第58-59页 |
·对填、挖方的计算 | 第59-60页 |
·小结 | 第60-61页 |
5 平纵联合优化局部方案比选 | 第61-65页 |
·平纵联合优化局部方案比选的意义 | 第61-63页 |
·平纵联合优化局部方案比选的方法 | 第63-64页 |
·小结 | 第64-65页 |
6 设计实例 | 第65-81页 |
·线路设计初始资料 | 第65-69页 |
·程序的计算方法与验证 | 第69-80页 |
·程序的功能与计算方法 | 第69-71页 |
·程序的实例验证 | 第71-79页 |
·线路各方案比选 | 第79-80页 |
·小结 | 第80-81页 |
7 结语与展望 | 第81-83页 |
·结语 | 第81页 |
·展望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