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糊模式识别的碰撞危险度评判方法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4页 |
·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8页 |
·研究现状 | 第8-12页 |
·论文主要内容 | 第12-14页 |
第2章 模糊模式识别简介 | 第14-18页 |
·模糊模式识别原理 | 第14页 |
·指标相对隶属度(隶属函数)公式 | 第14-16页 |
·模糊模式识别模型 | 第16-18页 |
第3章 碰撞危险度及主要影响因素 | 第18-22页 |
·碰撞危险度概述 | 第18-19页 |
·影响碰撞危险度主要因素 | 第19-22页 |
·DCPA与TCPA | 第19页 |
·DCPA变化量 | 第19-20页 |
·会遇时两船船速比K | 第20-22页 |
第4章 基于模糊模式识别的碰撞危险度评判 | 第22-34页 |
·碰撞危险度等级的划分 | 第22-23页 |
·确定各因素对应不同碰撞危险度等级的值 | 第23-27页 |
·DCPA对应不同碰撞危险度等级阀值的确定 | 第23-24页 |
·TCPA对应不同碰撞危险度等级阀值的确定 | 第24-25页 |
·DCPA变化量对应不同碰撞危险度等级值的确定 | 第25-27页 |
·船速比K对应不同碰撞危险度等级值的确定 | 第27页 |
·应用模糊模式识别模型确定样本碰撞危险度 | 第27-34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34-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4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第40-42页 |
致谢 | 第42-44页 |
研究生履历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