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电化教育论文--计算机化教学论文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有效性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8页
前言第8-14页
 第一节 课题研究的理由和意义第8-10页
  一、培训质量不高,一些培训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第8-9页
  二、部分教师对教育技术培训成效的质疑第9页
  三、对教育技术能力的认识有待于深入挖掘第9-10页
 第二节 课题研究的现状及趋势第10-12页
  一、国内相关研究现状第10-11页
  二、国外相关研究现状第11-12页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第12页
 第三节 课题研究的目的、方法与成果第12-14页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第12页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第12-13页
  三、课题研究的成果第13-14页
第一章 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有效性的逻辑起点第14-22页
 第一节 教育技术培训有效性的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第14-17页
  一、尺度问题的提出第14页
  二、教育技术培训有效性的尺度第14-15页
  三、教育技术培训有效性的内在尺度——价值尺度第15-16页
  四、教育技术培训有效性的外在尺度——真理尺度第16-17页
 第二节 教育技术培训有效性的界定第17-20页
  一、有效性的一般原理与特征第17-18页
  二、教育技术培训有效性的内涵第18-20页
 第三节 教育技术培训有效性研究的逻辑框架第20-22页
  一、培训有效性研究的逻辑框架图第20页
  二、逻辑框架图的解读第20-22页
第二章 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有效模型的构建第22-30页
 第一节 教育技术培训有效模型的结构分量设计第22-27页
  一、培训有效模型结构分量的设计依据第22-25页
  二、培训有效性关键影响因素的梳理第25-27页
 第二节 教育技术培训有效模型的结构图谱绘制第27-30页
  一、教育技术培训有效模型结构分量的关系剖析第27-28页
  二、教育技术培训有效模型的结构图谱第28-30页
第三章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有效培训的方法论支持第30-39页
 第一节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新方法论——层次论第30-31页
 第二节 教育技术能力分层次培训的提出第31-35页
  一、层次论应用于教育技术培训的理论依据第31-34页
  二、分层次培训的内涵第34-35页
 第三节 明晰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层次性第35-39页
  一、常用的分层方法——静态分层与动态分层第35-36页
  二、静态分层实例——从认识论的视角来审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层次性第36-38页
  三、动态分层实例——创设教学情境的能力培养第38-39页
第四章 面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多层次需求的有效活动设计第39-49页
 第一节 明确教师学员的能力需求第39页
 第二节 剖析分层次培训的模块内容第39-42页
  一、梳理模块内容知识点第40页
  二、选择模块内容分析方法第40页
  三、模块内容分析详例第40-42页
 第三节 确定分层次培训的活动目标第42-43页
  一、活动目标的制定第42页
  二、活动目标的层次化第42-43页
 第四节 创设分层次培训的活动情境第43-45页
  一、将目标表征转化为问题描述第43-44页
  二、设计有层次的框架问题第44-45页
 第五节 设计分层次培训的活动任务第45-49页
  一、分层次培训活动任务的分类第46页
  二、分层次培训活动任务的设计第46-47页
  三、分层次培训学习支架的提供第47-49页
第五章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有效培训的实践与反思第49-58页
 第一节 教育技术能力有效培训的活动实例第49-51页
  一、活动的设计思路第49-50页
  二、活动的实施过程第50-51页
 第二节 教育技术能力分层次培训满意度调查第51-54页
  一、满意度调查问卷的设计第52页
  二、满意度调查问卷的统计与分析第52-54页
 第三节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评价第54-56页
  一、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的定位第54页
  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量表的选取第54-55页
  三、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量表的应用第55-56页
 第四节 实施教育技术能力分层次培训的反思第56-58页
  一、注重分层的内化第56页
  二、切实提高学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56-57页
  三、避免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学习流于形式第57-58页
总结及展望第58-59页
附录第59-62页
 教育技术培训满意度调查第59-62页
参考文献第62-64页
后记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心智的门铃--英语新词的认知阐释
下一篇:微波接收机小型化的研究与设计